客家花布、藍染設計比賽 「Hakka Blue客家藍」引領時尚
由臺北縣政府客家事務局所主辦的「2010臺北縣都會客家花布、藍染流行創意服飾設計比賽」頒獎典禮於12月12日 下午2點假臺北縣客家文化園區演藝廳(台北縣三峽鎮隆恩街239號)舉行,並由臺北縣政府客家事務局長劉武清親自頒獎。本次競賽共分「花布組」、「藍染組」,經由初賽、決賽後,選出4位獲得特優參賽者,以及17位優等、佳作獎得主,參賽者利用創意與美感,將客家文化的美麗發揮的淋漓盡致。
臺北縣政府客家事務局長劉武清表示,客家文化精髓在於集結服飾、文化與人文思想的薈萃大成,由於客家人長期居住在貧瘠山區,造就刻苦耐勞與天地共存的客家思想。俗語說「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如今在台灣早已變成「處處無不客家人」,而為了保存客家文化勤樸、精緻服飾、人文思想的落實,因此舉辦了「都會客家花布、藍染流行創意服飾設計比賽」,就是希望讓更多文化創作者,能用更多元、包容與審慎的態度去看待客家文化,並創造出符合時尚潮流與落實客家精神的服飾設計比賽。本次比賽,參賽者年齡層從17歲到70歲年齡層都有,甚至還有從屏東遠道而來的參賽者,足以顯見愈來愈多民眾對於客家文化美的感受力,是相當認同的。
本次比賽吸引了超多參賽者爭相報名,經過初步審核過後,花布組從45件作品挑選15件、藍染組從25件作品中挑選6件作品獲得特優、優等及佳作獎項。在評審陣容上,除了邀請臺灣時尚設計學界龍頭~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許鳳玉主任與 葉立誠 教授擔任評審委員外,還有在國際時尚服裝佔有一席之地的中國藍總經理魏籤懿、花木藍客家藍染發展協會理事長吳淑貞、參與過客委會客家桐花花布開發設計的駿翔實業盧瑞春…等多位產學界人士參與評選。
決選評審之一的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 葉立誠 教授認為,從本次參賽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臺灣服裝設計實力確實不俗。除了「藍染組」特優從缺外,其他得獎作品都成功展現出多元文化的風格。本次參賽者不僅有年僅17歲的學生,還有高齡近70歲的阿媽也來參賽,參賽者中也都絕非是客家人,讓作品中充滿更多可看性,也凸顯不同族群、多元文化結合、薰陶的素養,這對於在國際上推展客家服飾上是相當有優勢。
七旬嬷用客家精神創作夢想禮服
此外,33年次的曾林美惠以近70歲高齡參與比賽,以「花香鳥語舞春風」奪下花布組佳作,
曾奶奶從15歲就開始學習裁縫,手藝是向一位日本老師傅學習,當年她芳齡23的時候便嫁到新竹峨嵋鄉的客家庄去,對來自台中的曾奶奶來說,可是相當不習慣,尤其是語言上的隔閡,原先是閩南人的她嫁進去也無法以客家話與家人、妯娌間溝通,許多困苦都只能往肚子裡吞。曾奶奶來自都市化較早的台中,夫家的所屬客家庄較靠山區,因此比較保守。當時年輕、打扮入時的她,穿著也常被指指點點,只好改穿一些深色調、樸素的衣服,就連當初當作嫁妝的一匹花布,也都作成衣服給夫家的人穿。曾奶奶說,當時她還年輕,也想幫自己做一件漂亮的洋裝,不過受到環境限制加上工作忙碌,一眨眼幾十年也過去了;這次能有這個機會參加比賽,除了能發揮裁縫的專業之外,一方面也是一圓自己年少時的夢想,打造一件心目中的小禮服。曾奶奶說,這項作品大概是客家花布歷史與她裁縫生涯中的一大創舉,能受到評審青睞,成功展現客家花布與時尚的結合,感到相當有成就感。目前曾奶奶在客委會及勞委會擔任職工培訓講師,將自己的手藝教導更多人,同時也將客家文化傳承下去,曾奶奶也笑著說,有機會的話他也想將這件作品穿到婚禮上,不過當然不是他自己的婚禮,而是在孫子孫女們的婚禮上穿上這件漂亮的禮服。
本次客家花布、藍染流行創意服飾設計比賽中,年齡最小參賽者為年僅17歲的林郁庭,以「花young」奪得花布組優等成績,是所有組別中最小的創作者。本身就讀台南家齊女中服裝設計科的她,雖然毫無客家背景,但在老師的鼓勵下,加上作為升學磨練的機會,便積極鼓勵郁庭參加本次的比賽。郁庭笑著說,花布就像是客家文化的表徵一樣,因此她以「開心」入題,改造一般人心目中的老奶奶花布。前期在設計線條時,總是很天馬行空的隨性設計,不過在丈量模特兒身材尺碼以及實際製作後發現,創意不是最大問題,而是如何將創意精準的展現,這同時也是考驗自己平時所學, 幸好在 老師的指導以及長時間努力下,最後讓他拿下花布組優等成績,整個作品呈現也讓她相當滿意。
天然的最好 客家文化自成國際品牌
本屆作品可說是百花齊放,不僅有來自臺灣各地的參賽者,作品也從完全突破過去客家服飾的束縛,結合更多元素、呈現不同的風格特色。榮獲「花布組」特優獎的王皕玫,作品以「客意出席」展現民族融合的服飾風格,以漢族服飾「旗袍」意象,納入了客家傳統的大襟衫中,並忠實呈現客家人質樸而富含底蘊的文化性格,獨特卻不喧賓奪主,營造出低調素雅的美感。
另一名特優獎得主劉俊卿,則以兒時記憶中的大花紅布做為主體,再以碎布、不規則縫線展現大花紅布的高可塑性,同時以傳統藍染技藝,創作出「花宴」的特優作品。「藍染組」雖然在特優獎項從缺,不過優等組的得獎作品,亦被評審給予高度評價。榮獲優等獎的蘇施麗花,不僅完整呈現出客家藍染技藝,更結合植物染色技藝的推廣,讓民眾瞭解減少環境污染與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另外一名參賽者黃筱柔,則以油桐花綻放圖騰,展現客家人群居山區中,享受花藝與人文結合的高度美感,吸引了評審目光。
劉局長針對評選出的作品表示,臺灣紡織業近期的復甦,靠的絕對不是價錢的競爭,而是真的從關心環境、結合人文出發。客家服飾正是這兩項條件的結合產品,足以帶領時尚風潮與臺灣紡織業的火車頭,也因此期望更多人投入真正愛護環境又兼具時尚美感的客家藍染製作,讓我們的文化產業與環境資源結合,真正創造永續經營的臺灣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