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px
seach....

CWNTP 波蘭薩克斯風四重奏「窩噗瘋」(The Whoop Group)來襲  用銅管呼吸的敘事詩人





【應瑋漢 cwnkent88@gmail.com】在古典與街頭的罅隙之間,音符不再循規蹈矩。一支來自波蘭、名為「窩噗瘋」(The Whoop Group)的薩克斯風四重奏,正以一種近乎瘋狂的方式,把薩克斯風推向音樂疆界的邊緣。他們不是來演奏古典樂的,而是來拆解它。7月3日與5日,台北國家演奏廳與高雄衛武營表演廳將迎來這場音樂的劇烈顛覆。由雅庫柏·穆拉斯(Jakub Muras)、馬諦烏斯·多柏斯(Mateusz Dobosz)、克里斯多夫·科紹夫斯基(Krzysztof Koszowski)與賽門·沙沃德尼(Szymon Zawodny)組成的窩噗瘋,被譽為波蘭音樂界的新國寶。他們不僅是各大國際音樂比賽的常勝軍,更是文化部與國家遺產計畫的獎助對象,是波蘭向世界展示當代藝術實驗精神的聲波外交官。

這支2016年才誕生的四重奏,首張專輯《犯罪現場》(Crimes)便大膽以薩克斯風模擬警笛、槍響與都市噪音,被波蘭國家電台形容為「用銅管呼吸的敘事詩人」,也因此入圍波蘭最高音樂榮譽「Coryphaeus」年度發現獎。創作風格混搭如調酒,酒精濃度極高。他們可以將韋瓦第的《四季》之「暴風雨」灌注爵士即興與嘻哈節奏,演奏影片點閱數破三千萬;也能將蕭邦夜曲改編得如霧中飄渺,將波蘭民謠拋入電子聲響漩渦之中,再添上電影配樂大師楊卡茲馬瑞克量身打造的《西里西亞狂想曲》,一舉確立其從古典詮釋者轉身為語彙創造者的地位。在古典樂壇多數身穿黑西裝、鞠躬三次的環境中,「窩噗瘋」顯得既不合群,也不想合群。他們以現場演出中的即興、衝撞與調皮聞名,每一次登場都是一場音樂性實驗的公開測試。新象藝術總監樊曼儂指出:「薩克斯風早在十九世紀末就出現在交響曲中,過去國內沒有主修,如今東吳與北藝都有了。這個樂器音域廣、音量大,又攜帶方便,連風大都不怕,戶外演出也游刃有餘。」

在窩噗瘋的音樂世界裡,四位演奏者如四重人格的化身,每一人皆須肩負多重角色。高音、中音、次中音與上低音薩克斯風本已各司其職,但在改編龐雜交響曲的現場中,聲部的負擔彷彿成倍疊加,整個管弦樂團的責任壓縮在這四管之間。高哥(Krzysztof Koszowski)所吹奏的聲部,有時甚至橫跨鋼琴、低音銅管乃至弦樂色彩,他坦言自己也不太確定「這樣安排合不合理」,但正是這種近乎瘋狂的音樂嘗試,構成了窩噗瘋一貫的舞台風格。

這次節目最後壓軸演出是蓋希文藍色狂想曲,一氣喝成,從頭「一幕到底」對演奏者而言無疑是體力與專注力的雙重考驗。音樂的熟悉感固然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也同步放大了技術與詮釋的風險。至於呼吸控制,這場比賽不只在指尖,也在肺活量。他們在先前的音樂工作坊中曾被小朋友追問:「你們能憋氣多久?」結果表演者親自示範,硬生生憋住一分二十秒,讓全場小朋友啧啧稱奇。一般而言,演奏時的換氣平均維持在六十秒左右,視乎曲目與段落技巧而定。當然,話鋒一轉,有人打趣:「能氣這麼長,是不是也代表接吻功力不凡?」,惹得眾人莞爾。

這場音樂會提供的是爆裂、幽默、實驗與古典交錯的聲響叢林。若觀眾期待的是如莫札特般天籟純音,那麼窩噗瘋將親手拆掉這份期待,再以超速滑音重組一個未來的聲音秩序。他們不是讓你靜靜聽的,而是讓你忍不住睜開耳朵,嘩然驚叫。窩噗瘋,名稱本身就是一聲讚歎與失控的模仿,正如他們的音樂,從來不安於名分,卻永遠讓人想再聽一次。

#窩噗瘋 #TheWhoopGroup

 ( NFG - NeoFashionGo www.neofashiongo.com
 ( CWNTP - 華人世界時報 www.cwntp.net )
  ( EDN - 東方數位新聞- EastDigitalNews -  www.eastdigitalnews.com  )    

#NFG #流行電通 #NeoFashionGo    
#CWNTP #華人世界時報 #ChinaAndtheWorldNews      
#EDN #東方數位新聞 #EastDigitalNews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