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瑋漢 cwnkent88@gmail.com】
Hannah Arendt和Walter Benjamin有著共同的流亡命運。他們都是逃離德國的猶太人,1930年代第一次在巴黎相遇。他們經常在多巴斯爾街(Rue Dombasle)10號見面,那裡是Benjamin居住並組織移民辯論會的地方。他們的友誼由此展開,並成為莫逆之交。思想的雄辯不斷交錯於他們的傳記當中。在1937年的一封信中,Benjamin寫給Arendt的信中提到:「我的喉舌不安分地鬧著想與你爭辯。獻上我所有的友誼。」1940年代初,政治局勢惡化,他們決定嘗試經由葡萄牙逃往美國。此時,Benjamin將他的部分手稿交給了Arendt,其中包括著名的《歷史哲學論綱Theses on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結局眾所周知,Arendt抵達了紐約,而Benjamin被邊防員警攔住,在西班牙邊境自盡。多年之後的1968年,Arendt發表了一篇關於Benjamin的文章,以出人意表的細膩描述,向她悲劇般離世的朋友致敬。她親密且投入地講述了這位被稱為「深海採珠人Pearl Diver」的德國思想家的故事。誠如描繪壁畫般,她細緻地描述了Benjamin詩意的個性與邊緣化,與當時盛行的主流觀念相比,Benjamin完全是反傳統的。Arendt還談到了Benjamin最後的時光:1940年9月26日,打算移居美國的Walter Benjamin在佛朗哥控制下的西班牙邊境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原因很多。蓋世太保沒收了他在巴黎的寓所,其中包括他的藏書(那些他能夠從德國帶出來的「更重要的一半」)和許多手稿;此外他還對另外一半書籍和手稿憂心忡忡,在從巴黎飛往法國未淪陷區的盧德之前,他透過Georges Bataille把它們存放在國家圖書館。沒有這些書的陪伴,他將如何生活?沒有了手稿中浩繁的引文和摘要,他如何生存下去?
Arendt的敘述珍貴而觸動人心,它拷問了Benjamin的遺產。正如Viviana Gravano所言,這個問題讓我們想到,「一旦他失去了對創建自己思想至關重要的,基於引文寫作體系下的組合能力,Benjamin寧願選擇永遠消失。換句話說,Benjamin認為,要想有所表達,他人的思想不可或缺。」根據這種詮釋,如果沒有那個豐富的回憶和交叉引用系統,Benjamin就無法拯救自己,因為這個系統一直為他的折衷主義思想賦予生命。畢竟,Benjamin是一個引文收集者。引文如稀少而珍貴的珍珠,他從大海深處發現它們,然後帶回水面。他的重建,基於重組、重構、更新的思想碎片;他通過徹底重塑來重新整合,以此揭開這些碎片之間相互的關係與銜接。在伸手不見五指的世界裡,他以靈光尋找連結,這不尋常的能力讓Benjamin成為「星叢」的典範。他把「星叢」這個詞變成了一個哲學概念。乍看之下,這些浩瀚繁星如原子般分散的存在,卻透過Benjamin的洞察變成了共生組合——透過對星叢的頓悟來連結黑暗的啟明靈光。對Benjamin而言,星叢突如而至,充滿張力。它帶來為本將離散的世界碎片連結起來的能力:引文塵埃,一觸即發,熊熊燃燒。這個星體形象也概括了Benjamin和過去的關係。根據這位德國哲學家的說法,歷史不是裝載那些被剝奪了顛覆性指控的遺物容器,而是富有想像力的實踐儲備。當過去的碎片和引文在一個全新的星叢中與現在產生共鳴時,其潛力勢不可擋。「不是過去照亮現在,也不是現在啟明過去;而是,圖像即過去與當下於刹那間彙聚而成的星叢。(Walter Benjamin)」因此,星叢思維,意味著捕捉「一個特定的當下時刻和一個同樣特定的過往地點之間」的同步性,「因為只有當兩者進入『此時此地』的星叢時,其相距遙遠的兩極分化,才會給某個過去和某個當下帶來躍動的現實。(G. Gurisatti)」透過這種交匯,Benjamin讓世界因新的宇宙觀而顫抖,一個能夠打破傳統桎梏的前所未知的現實構型。( NFG - 流行電通 - NeoFashionGo - www.neofashiongo.com ) (CWNTP-華人世界時報 www.cwnt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