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吻仔魚是民眾、環保團體與賣場長年關切的海鮮,
但前面四版海鮮指南皆未提供建議。根據海漁基金會的20大漁獲排行榜,吻仔魚在2020年居排行榜第14名,近幾年產量維持中高檔,但考量其漁法混獲其他物種幼魚的高風險,且吻仔魚也是生態系中高階魚類的重要食物來源,因此評為黃燈。另外,黃魚與曼波魚則被調降。現今台灣海域的野生黃魚幾乎消失,市售黃魚多半是中國養殖黃魚或進口管道不明,因此將黃魚從黃燈調降為「避免食用」紅燈。邵廣昭解釋,海洋資源變動因素多,趨勢圖至少觀察五年以上較準確,曼波魚漁獲量五年來一路下滑,因此列入紅燈。長年積極在校園中推動海洋教育的新北市鼻頭國小陳玉芳校長表示,對於第一線教育工作者來說,十分樂見台灣有一本清楚明瞭的環保海鮮指引。鼻頭國小營養午餐會根據指南建議食用的綠燈魚種,如鯖魚、鬼頭刀、烏魚、鰹魚等供營養師搭配菜單,讓學生先透過「食」認識魚,再搭配學校及海漁基金會的食漁教育課程深度學習海鮮選擇背後代表的意義,陳玉芳校長期待學生有了永續海鮮概念後,也能將此觀念帶回家中,特別是鼻頭國小有超過五分之一的學童家裡從事漁業,期待孩子帶動家長一起朝永續漁業的方向前進。關於綠燈與黃燈海鮮該如何看待,邵廣昭博士說明綠燈是可以天天享用的海鮮,民眾可將選購海鮮配比訂定80%以上為綠燈,作為生活行動目標;黃燈的海鮮逢年過節偶爾可以吃、謹慎消費,倘若促銷導致消費需求增多,恐會帶來環境問題。第五版新增的8種沿近海大宗或常見漁獲,分別為東方齒鰆、皮刀、紅魽、養殖白蝦列為綠燈,吻仔魚、黑喉、紅鋤齒鯛、石喬列為黃燈。新版調整5種海鮮燈號,分別為台灣鯖魚、鬼頭刀從黃燈升為綠燈,烏賊、鰻魚、蝦蛄由紅燈升為黃燈。進口的牡蠣、鮑魚、扇貝、龍蝦、鯖魚及白帶魚都從綠燈降為黃燈,落實「食在地、減少商品碳足跡」的愛地球環保原則。(CWNTP-華人世界時報 www.cwntp.net )
( NFG - 流行電通 - NeoFashionGo - www.neofashiongo.com ) ( EDN - 東方數位新聞- EastDigitalNews - www.eastdigitalnews.com )(NAG - 全球藝術電通 -NeoArtGo - www.neoartg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