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智越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目前留學於巴黎師範音樂院,
是臺灣正邁向高峰的青年菁英長笛家。在音樂表達上,楊智越有種獨有的抒情魅力,他所吹奏流洩出來的音符不僅直擊人心,有強烈的渲染力度,將帶著聽眾隨著尼爾森的《長笛協奏曲》,越過北歐的高峻山林,奔馳在曠野峽谷裡。開幕音樂會的下半場,將接連獻上兩首全臺首演的私房曲目。首先是為電影《不可能的任務》(Mission Impossible)所作,那耳熟能詳又緊湊萬分的主題曲的阿根廷當代作曲家席夫林(Lalo Schifrin)。席夫林雖為俄羅斯猶太裔,出生於阿根廷的地緣情感,在他為長笛與管弦樂團而作的《加勒比海協奏曲》中可見一斑。協奏曲的三個樂章中,時而熱情張揚時而悲泣扣人心弦,弦律和節奏上大量取材自南美洲,全曲攏罩在濃厚的熱帶氛圍中。如同席夫林從古典大步一跨到電影配樂,曾獲波蘭Micha Spisak國際音樂大賽第三獎,國際演出經驗豐富,專研當代音樂的長笛家廖薏賢,也在古典音樂中開啟她與現代音樂的連結,她曾多次帶來臺灣首演的當代作品,廖薏賢如何演譯這首熱情的《加勒比海協奏曲》,又是個令人期待的音樂故事。緊接登臺是活躍國際的卓越演奏家胡志瑋與汪奕聞。留法、瑞士的長笛界男神胡志瑋,不僅榮獲第七屆義大利羅倫佐國際長笛大賽銀牌獎,2009年更同時拿下臺灣長笛協奏曲大賽總冠軍、觀眾票選獎與國人作品演奏三項大獎的殊榮。這回搭檔的是文質彬彬、來頭也不小的鋼琴家汪奕聞,第六屆日本仙台國際音樂大賽亞軍暨觀眾獎得主,擁有德國漢諾威音樂戲劇學院鋼琴演奏博士、美國西北大學音樂院音樂藝術博士,畢業於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和新英格蘭學院。兩人皆以卓越的演奏活躍於國內外樂壇,今夜就以舒霍夫(Erwin Schulhoff)為長笛、鋼琴與樂團而作的雙重協奏曲同臺炫技。這首雙協奏曲完成於1927年,舒霍夫運用大量的爵士元素與繁複的節奏,它有著特別的編制,弦樂團、兩把法國號與兩項獨奏樂器-長笛與鋼琴。第一次合作演出的胡志瑋與汪奕聞,兩人將在這同是全臺首演的雙重協奏曲尾段,以長笛快速音階和鋼琴的滑奏中反向奔馳,為「第六屆國際長笛藝術節」的開幕夜畫下華麗句點。「第六屆國際長笛藝術節」將跨越古典、現代、爵士、即興、跨界,展現臺灣長笛界眾菁英們的優秀實力與無極限的可能性,一同演繹新時代的聲音。4月28日至5月9日北高七場音樂會,邀您一同在新的時代裡,聆聽我們的聲音!(CWNTP-華人世界時報 www.cwntp.net )
( NFG - 流行電通 - NeoFashionGo - www.neofashiongo.com ) ( EDN - 東方數位新聞- EastDigitalNews - www.eastdigitalnews.com )(NAG - 全球藝術電通 -NeoArtGo - www.neoartg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