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px
seach....

CWNTP 財經: 台灣「家庭樂活享退指數大調查」低估退休費、投資保守、醫療侵蝕老本


【CWNTP 記者 應瑋漢 cwnkent88@gmail.com】談到退休準備,許多人以為夠有錢就行,但事實上,「財富累積」與「享受退休」兩者,並不具有絕對的關係。本調查特別訪問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六都與新竹市等都會地區40歲以上國人,同時調查「退休者」與「未退休者」兩個族群,共完訪2270人。
本調查將「樂活享退指數」分為三大面向,分別是「對目前退休規劃的滿意度」、「退休準備的足夠度」與「退休後能過理想生活的信心度」,請受調者以程度0到10分加以自評,10分為最滿意、最足夠與最有信心。0分代表完全不滿意,不足夠與不具信心。
調查內容具備二大獨到特色:第一,以「家庭」為單位,不只調查受調者本人,也一併請受調者評估與另一半的退休準備情況,並延伸至老後家庭財務的規劃。其二是依據調查結果,換算成為「台灣家庭樂活享退指數」(總分100分),一探台灣家庭的整體退休準備情況。
最終調查結果不甚樂觀,分別計算後,發現國人的退休規劃滿意度平均為5.3分、準備足夠度為5.0分、過理想退休生活的信心度為5.3分,皆落在5~6分的中間組,代表程度普通,也稱不上及格。同時,也將滿意度、足夠度、信心度三構面予以加總後,換算為「台灣家庭樂活享退指數」,滿分為100分。進一步分析,從「退休者」與「未退休者」兩個族群來看,已退休者的享退指數平均為61.5分,勉強及格,而尚未退休者只有49.2分。
遠見調查研究中心副總經理任希詩解讀,分數之所以不及格,與沒有準備、或者太晚準備退休有關。此份調查顯示,有近四成(39.2%)的人沒有做任何退休準備(表2),而且有進行退休理財者,平均39.8歲才開始規劃(表3)。但另一方面,在已有退休準備的受訪者中,計畫退休或已退休的平均年齡是59.8歲。以此推算,平均退休準備的時間為20年。
事實上,退休準備僅20年是不夠的!據統計,台灣人平均不到60歲就退休,但平均餘命已達80歲,女性甚至達到83歲,未來會更延長。也就是說,退休生活將長達20年以上。中國信託銀行臺灣個金事業處資深副總經理 楊淑惠提醒,台灣除了高齡化、少子化問題,同時還面對低利甚至是負利衝擊,但多數人退休金仍大多仰賴保守理財工具,屆時生活將無法承受通貨膨脹的壓力。
進一步了解台灣民眾對未來退休財務規劃的擔憂程度,結果發現,將近一半的國人對於退休生活,有相當程度的擔憂。
擔憂什麼?前三名分別是「醫療費用的負擔」(28.9%)、「準備的退休金額不足」(26.7%)、「發生意外負擔變重」(17.9%)。而第四名的「通貨膨脹或負利率」也占了16.3%(表4)。顯然,國人對於退休財務普遍有不安全感,不是擔心不足,就是無法因應各種變數。
中國信託楊淑惠資深副總說明,退休生活的「變數」尤其多以醫療費用為例,二代健保給付減少,但老後退休的醫療需求增加,相對造成資源排擠,因此如果沒有保險來分攤,恐怕已不夠。若是罹患大病、慢性病或是長照狀態,就可能在退休財務埋下地雷。根據估計,老年若失能、陷入長照狀態,一年需要額外花費80萬,而平均看護期是7.3年。也就是,一旦進入長照狀態,每人至少要準備600萬元。
本調查也指出,有退休規劃的家庭,其理財工具前三名,分別是保險(36%)、定存(24.3%)與不動產(17.1%),排四、五名的股票與基金分別只有7.9%、7.2%(表5)。
由此可見,國人的退休理財行為傾向保守。但楊淑惠提醒,以保險與定存預備退休金的作法,未來定存利率將追不上通膨率,且高比例集中於保險,也可能引發資產過於集中的風險!因為對於退休規劃,國人雖然聚焦於『總額』的累積,卻忽略了理財工具的選擇與適當的資產配置,無法發揮投資效益。
台灣民眾這麼愛保險,那麼大家都買了什麼?分別有約七成三的家庭都買了「健康醫療險」與「壽險」,有六成二買了「癌症險」,只有五成三買了投資型保單(表6)。
也就是說,以保險為退休規畫主要工具的家庭,買的多是保障型商品,儘管這些險種可能為終身還本型,滿期還金本大於所繳保費,但這類商品的投資效益較低,對退休資產的累積幫助有限。有趣的是,40~49歲的較年輕族群,有高達50.5%的家庭以保險為退休理財工具,比例高於「50~59歲」(42.8%)、「60歲以上」(22.8%)兩個族群。
以定存來說,40~49歲的族群也有33.8%、其他兩組則分別為31.5%、23.4%。再以風險波動較大的「股票」類別來看,40~49歲約有24.6%,和50~59歲受訪者(23.7%)相比,並沒有顯著差異。
任希詩解讀,這表示年輕族群的理財行為仍然保守,多數人並沒有因為距離退休還有10~20年,就選擇長期報酬較高、風險較大的商品!同時,愈年輕者的退休規劃也愈早,未退休者平均38.7歲開始準備;已退休者卻44.3歲才起步,且近三成(28%)是在接近退休年齡(50~59歲)才開始規劃。
三大退休錯誤迷思:

本次《遠見雜誌》與中國信託合作的調查,亦設計了三道迷思題,發現國人的退休理財觀念,還有很大進步空間。
首先是「開銷迷思」。在被問到「你同不同意『退休後的生活,我不需要花很多錢』的說法?」有半數(50%)的人同意(表7),但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任希詩指出,本調查請民眾自估目前家庭(單身者則估個人情況)的基本開銷,發現目前未退休者每月基本開銷為3萬2025元、已退休者則是每月為3萬505元,兩者相差不到2000元。而且,就算退休後可省下2000元的基本開銷,也可能不足以應付醫療費用,更無法負擔旅遊、提升生活品質的額外支出。
第二是「理財迷思」。被問到「對於退休後的理財規劃,保本比收入重要?」有近2/3(66.1%)的民眾同意,而且60歲以下有近七成認同此說(表8)。
此結果完全呼應民眾的退休投資工具偏保守現象,就是這樣的理財觀讓民眾在退休後不敢投資,只能吃老本,企求完全迴避風險。甚至,「保本心態」可能才是退休最大的風險!因為民眾可能面臨長達20~30年的退休生活,若資產只出不進,將很快用盡,甚至還可能被通膨提早「吃」掉。
民眾不傾向於退休後繼續投資,也可能是因為市場上缺乏合適的商品。專家建議,退休後仍要持續投資,只是風險屬性、報酬期待都要調降,以能夠創造穩定現金流的商品為核心配置。
第三個,則是「醫療迷思」。被問到「對於退休後的醫療規劃,我只要有全民健保和一般醫療險就夠了?」全體同意者有53.3%(表9)。而且,年紀愈大者,愈同意此說,60歲以上者有超過六成(61.6%)認同,而40~49歲族群只有45.9%。
但事實卻是,健保可能不如你想像的保險。楊淑惠解釋,國人平均餘命逐年提高,高齡者可能面臨的慢性病或重大疾病之照護需求不可忽略!此外,健保財務破洞還在擴大,因此老年醫療支出不宜過度依賴健保。
楊淑惠認為,除了這三大國人退休規劃迷思外,還要考慮兩大退休人生變數,包括「金流變數」以及「人生風險變數」。前者是微利與通膨、退休政策政令夕改風險;後者則為醫療侵蝕老本(重大疾病、殘廢失能扶助風險)、長壽風險。
基於以上風險,楊淑惠建議民眾應「提高自提退休資金比重」,透過利變還本儲蓄保險產品,藉其具有參與市場波動但又兼顧資產增值穩定性的特性,創造永續金流與退休目標。此外,並「建構醫療/年金防護網」,趁早針對住院醫療、長期照護、重大疾病等老年常好發疾病,透過保險轉嫁人生風險;同時善用年金商品,解決長壽風險可能影響未來生活金的問題。他提醒,愈早做好這兩個因應,就能提早樂活享退,享受老後富裕人生。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