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px
seach....

CWNTP 展覽: 北美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正式開幕!



【記者 應瑋漢】 

北美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正式開幕!


由台北市立美術館及台積電文教基金會所共同成立的北美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簡稱兒藝中心)於今日兒童節正式開幕!

兒藝中心自2009年設立計畫提出以來,在台北市政府及台積電文教基金會的挹注之下,經過5年的軟硬體設計與內容規劃,正式於2014年兒童節盛大開幕,並推出開幕首展「禮物」(The Gift),象徵在屬於兒童的節日裡,將兒藝中心送給全國觀眾。開幕活動自4月4日至6日連續三天,兒藝中心自中午12點起免票開放、兒童節當日全館免票參觀,並規劃多項圍繞著展覽主題「禮物」的活動,開幕期間無須預約,邀請觀眾踴躍參與,與家人朋友共享深具意義的兒童節連續假期。

在開幕期間的活動之後,4月8日起「禮物」展持續推出各項活動,包括親子導覽、針對學齡前兒童的「456工作坊」親子活動「聽說有禮物」、以7-12歲為對象的「712工作坊」創作活動「禮物工廠」,也特別針對幼兒園團體、國小學校團體及特殊聽障團體安排體驗內容。兒藝中心是觀眾進入藝術世界最初的媒介,歡迎至北美館網站選擇活動進行預約報名,邁出踏入北美館的第一步。

功能完整的館中館
兒藝中心佔地約2,098平方公尺,集藝術、體驗、社交、生活等功能於一身,是北美館創館30年來最大的教育變革與空間改造計畫。在內涵上,兒藝中心納入北美館多年來深厚累積的教育經驗,克服過去缺乏完整而固定教育空間的條件限制,更進一步以兒藝中心為識別意象,在觀眾心理上凝聚對北美館教育作為的向心力與認同感。

走進兒藝中心的觀眾,可在諮詢服務台得到詳盡的參觀建議,開始適合自己的參觀體驗。兒藝中心設有展覽室、互動展示區、創作工作坊、學齡前工作坊等區域,圍繞著適宜停留休憩的戶外中庭與大廳。每年不定期以主題策劃的方式推出探索藝術展,強調原作鑑賞、設計能夠促進互動以及體驗作品的裝置,並規劃工作坊,強調多元感官的運用與親身體驗,滿足以兒童為主體、兼顧成人陪伴參與的教育需求。

北美館館長黃海鳴指出:「當代藝術教育的發展趨勢,在於知識生產的方法已經發生改變。」兒藝中心強調的是深度鑑賞、親身操作,與動手創作,知識應該經由觀眾彼此互動與體驗,讓藝術連結生活經驗而生。因此,兒藝中心的出現「不僅改變大眾對於學習的定義,並將原本處於邊陲的地下樓轉為核心,確立學習在美術館中的重要性」,深具指標意義與示範作用。

台積電文教基金會經費贊助 藝企攜手紮根美育
兒藝中心工程共耗資新台幣2,800萬元,由長期關注藝術教育的「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贊助1,800萬元,臺北市政府出資1,000萬元共同營造,藉由兒藝中心的成立,落實教育理念,豐富社會心靈。同時,台積電所屬的企業志工亦將計畫在未來投入兒藝中心志願服務的行列,進一步和北美館為推廣兒童藝術教育共盡一份心力。

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曾繁城表示:「台積公司雖以科技為本業,但人文教育的關注向來是台積回饋社會重要的一環。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十二年前以『台積美育之旅』做為美育紮根的起點,迄今帶領近八萬名偏鄉國小學童參觀台北市立美術館、故宮博物院等藝術場域,期盼能以此開啟我們下一代對於藝術的興趣。2009年北美館向基金會提議共同成立兒童藝術教育中心,基於對於兒童美育理念共鳴,台積電文教基金會非常榮幸能夠支持兒童藝術教育中心成立,並開啟五年贊助掛名的計劃。感謝館方五年來精心的籌劃及準備,讓台積電能以企業的角色與台北市政府、台北市立美術館及藝術界的朋友共同參與兒藝中心的建立,相信兒藝中心將會是國內推廣兒童藝術教育最重要的平台。」

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董事,同時也是台積電志工社社長張淑芬女士表示:「台積電志工社的志工服務項目從一開始的偏鄉、弱勢關懷與科學教育,拓展至環境保護與社區參與;不僅公司內參與志工的人數倍增,志工服務的領域也愈趨活潑多元。我很高興台北美術館因台積電文教基金會的贊助而有了為兒童專屬打造的藝術中心,更期待我們志工夥伴加入這個藝術天地後,用愛與知識為全國各地的小朋友做藝術導覽,將美與善傳遞給下一代。」

新的「美術館─觀眾」關係
兒藝中心計畫對成立達30年的北美館而言,是第一次因應當代博物館發展趨勢,在空間規劃上所作的最大變革。兒藝中心立足於北美館多年藝術教育經驗的累積,透過空間的建立,試圖落實當代社會中美術館所能扮演的積極角色內涵,激盪出參觀經驗的可能性,並創造新的「美術館—觀眾」關係。包括強調互動、重視生活經驗、透過空間設計本身營造美學傳遞等特色。

在新的兒藝中心,規劃有兩項北美館教育推廣創舉,使得功能的發揮更為完整。首先,兒藝中心為學齡前的兒童設置專屬的「456工作坊」,首度將觀眾對象向下延伸至4歲,並考量學齡前幼兒特質,推出非創作屬性的系列活動,服務幼兒團體及親子觀眾。其次,考量觀眾彼此互動、討論的重要性,兒藝中心特別設置戶外中庭與大廳等大面積的開放區域,提供觀眾停下腳步逗留的空間,讓參觀的節奏更加舒緩多變,希望促使互動與討論發生,讓觀眾的美術館經驗,在同行者彼此之間深刻累積,也更能與自身生活經驗結合。

就藝術教育層面而言,新的空間得以引入新的參觀行為,透過參與式的經驗,讓觀眾在與同伴的互動與討論過程中進行學習,它是小朋友與爸爸媽媽、家人、朋友、彼此之間用藝術溝通、創造生活經驗的地方,盡情發揮想像力與創造力,真正讓藝術作品走入生活。北美館期勉自己,時時抱持著推動藝術教育的初衷,努力實現藝術帶給人們最根本的喜悅與感動。

設計美學即是教育:多變豐富的空間經驗
「禾磊建築」梁豫漳建築師帶領的設計團隊,企圖將兒藝中心創造為一個可容納各類活動發生其中的型態,延續北美館原有的意象,卻也重塑出新空間的內涵,體現其「館中館」的定位。梁豫彰在北美館虛實交疊的長條狀白盒子架構中,提出「打開」的概念,置入一個猶如「打開的迴紋針」的帶狀連續物件,藉由圍繞、翻摺、穿越、伸展、起伏的連續變化,巧妙的界定各個分區並強化連結,賦予兒藝中心豐富的空間感及型態上的聯想趣味。兒藝中心一方面將統合各個功能區域;另一方面達到與本館空間及動線連貫的協調感;在舊有空間中誕生新風景,帶給觀眾既延續,又全新的參觀經驗。

在建築之外,負責規劃傢俱配置的「何侯設計」侯貞夙設計師,將傢俱定位為「實用性的活動雕塑」,無論是材質或工藝表現,它們可動可靜,既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由功能出發的傢俱設計,在白色空間中畫龍點睛,以幽默多變的態度,表現出簡單物件的多樣可能性與無限創造力,讓每位觀眾在充滿樂趣的使用過程中,打開感官知覺,並觸發對各種材質的敏銳神經。

象徵創造力與可能性的LOGO設計
兒藝中心LOGO識別由「元素集合」張碧倚設計師所率領的設計團隊擔綱,以北美館特有的管狀方窗為基礎,表現北美館與兒藝中心兩個空間的進出與連結。館舍方窗的意象將大眾對北美館的共鳴,連結到對兒藝中心的期待,產生加乘效應。窗扉的符號象徵著藝術的參與動機,是由微小好奇心驅使,開始往外探索。而LOGO塊狀積木的形象,正如試著轉動或堆疊彩色積木塊,產生無窮的變化,交錯形成新組合經驗,以此蘊藏兒藝中心所開啟的創造力與可能性。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