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O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記憶中的歌謠音樂會」
今年適逢臺北城建城130週年,臺北市立交響樂團特別於3月1、2日二天假大安森林公園露天音樂台舉辦「記憶中的歌謠音樂會」,由國內重要的文史學家莊永明老師擔任節目總策畫及音樂會主持人,娓娓細數臺北建城的故事,並在寶島歌后紀露霞、抒情男中音呂紀民的詮釋下,引領觀眾品嘗臺灣舊日時光的美好。
演出者中更有年輕一代的音樂家:由甫獲得「貝桑松國際青年指揮大賽」首獎的25歲青年指揮家吳曜宇擔任指揮,以及今年才19歲,「桃花泣血記」作詞者詹天馬的曾孫朱育陞擔任演唱,為這場音樂帶來歷史傳承的意義。
莊永明老師以通曉臺灣文史著稱,退休之後致力於整理、書寫臺灣歌謠史,對於臺灣歌謠的背景信手捻來都是一段段深刻動人的故事。臺北市立交響樂團特別邀請莊老師為「記憶中的歌謠音樂會」擔任總策劃,並由他擔任說書人的角色,為觀眾串起對早期臺北城的想望。
本場音樂會將演出各年代的代表歌曲與民謠,包括耳熟能詳的「綠島小夜曲」、「雨夜花」、「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杯底不可飼金魚」、「孤戀花」等,經由紀露霞、呂紀民二位經典演唱家傳唱,必定讓現場觀眾回味再三。而目前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聲樂組一年級的朱育陞,也將演唱曾外祖父詹天馬的重要作品「桃花泣血記」,跨世紀的祖孫傳承,讓人津津樂道。
音樂會將於103年3月1、2日(週六、日)晚間七點半,在大安森林公園露天音樂臺舉行,免費入場,歡迎觀眾即早入座。
【演出資訊】
演出時間:103年3月1-2日(星期六-日) 19:30
演出地點:大安森林公園露天音樂台
指揮:吳曜宇
節目總策畫暨音樂會主持:莊永明
歌謠演唱:紀露霞、呂紀民、朱育陞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免費入場
【演出曲目】
臺灣民歌連曲(丟丟銅仔、思想起、望春風、天黑黑)
牛犁歌
恆春小調
採茶歌
桃花泣血記(朱育陞演唱)
雨夜花(紀露霞演唱)
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呂紀民演唱)
綠島小夜曲(紀露霞演唱)
滿山春色
港邊惜別(呂紀民演唱)、
杯底不可飼金魚(呂紀民演唱)
孤戀花(紀露霞演唱)
向前行
【演出者簡介】
節目總策畫暨音樂會主持:莊永明
莊永明老師於1942年出生於臺北大稻埕,這裡是臺灣近代史搬演的大戲臺,從小就聽著長輩「講古」,並與望春風、四季紅、補破網作詞者李臨秋以及「歌人醫師」林清月是「厝邊」,在學生時期,歷史課本中卻找不到幼時耳濡目染的故事和人物,因而激起莊永明的熱情,就讀建國中學時即開始收集臺灣文史資料,集郵與收藏書籍成了嗜好。
藝專畢業後,他在大同公司作了長達二十六年的會計,用盡業餘的時間,栽入臺灣史的研究,蒐集散佚各地的文獻和方志,並親自從事田野採訪、調查寫作,並陸續發表文章,刊載於《雄獅美術》、《書評書目》、《大同雜誌》。
莊永明自稱是「攤販型的文史整理」,逛舊書攤挖掘罕見的歷史資料成了一種習慣,甚至為了存錢買資料,不敢出國遊玩,莊永明的蒐藏打破傳統學院派的方式,是一種生活性和趣味性頗高的臺灣史,1980年,應中國時報之邀,撰寫《臺灣第一》專欄,每週一篇,前後一整年,後收集成冊,作家李喬說,莊永明提出的「臺灣第一」這四個字便足夠永垂不朽了。
1984年,他應邀在《臺灣新生報》「文化點.線.面」版,開闢「台諺淺釋」專欄,前後五年之久,其間作田野調查,記述俚諺,賦予現代精神詮釋,而後由時報出版公司出版十冊專書:《臺灣金言玉語》、《臺灣警世良言》、《臺灣好言吉句》、《臺灣俗語真言》、《臺灣雅言巧語》、 《臺灣土話心語》、《臺灣妙言覺語》、《臺灣醒世智言》、《臺灣勸世嘉言》、《臺灣口語口話》。以上十書為廣播、電視節目所常引用播出。
莊永明也是研究臺灣歌謠的專家,著有《臺灣歌謠追想曲》、《臺灣歌謠鄉土情》、《傳唱臺灣》、《呂泉生的音樂世界》等書籍,錄製《臺灣歌謠尋根》、《臺灣百年前塵今生》等有聲書,另外著有台語傳統兒歌集《火金姑》、《紅田嬰》讓大家能重溫這些有趣的囝仔歌,也在臺北醫學院和臺灣師範大學講授臺灣歌謠相關課程。
目前已經退休的莊永明,全心投入尚未完成的計畫,他要將臺灣人物撰寫成小孩子可閱讀的「兒童版」,念念不忘要將《臺灣歌謠史》寫出來,希望臺灣的下一代能夠有機會聽著臺灣的故事長大。
指揮:吳曜宇
「吳曜宇在最後一輪的表現非常出色,當他指揮史特拉文斯基的芭蕾音樂《火鳥》時,他那優雅、講究的手勢鼓舞了樂團的熱情。 」─ 費加洛時報
自資訊傳播學系畢業後,吳曜宇以第一名成績考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研究所指揮組,跟隨已故名師徐頌仁教授開始了他的指揮學習。作為課程的一部分,在校期間他首演為數眾多的現代音樂,並在2011年於亞洲作曲家聯盟指揮以色列作曲家Amit Gilutz的《Tslila》。 過去數年間,他在各個大師班裡獲得一致地肯定,如Rodney Winther, Andreas Delfs, 呂紹嘉, Nicolas Pasquet, Dominique Roits。 在2012年,受邀參與53屆威瑪李斯特音樂學院大師班,赴笈威瑪受教於Nicolas Pasquet,並於大師班期間排練耶拿愛樂 (Je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在2013年,吳曜宇初試啼聲以24歲的學生身份贏得了第53屆貝桑頌國際大賽青年指揮大賽首獎,同時還獲得了"觀眾獎"及"樂團獎"。贏得比賽後他獲得了世界各地合作樂團及藝術經紀的邀約。2014年5月,他將被邀請於奧林帕斯國際藝術節(Musical Olympus International Festival)中指揮聖彼德堡學院交響樂團(St. Petersburg Academic Symphony Orchestra),除此之外他也將受邀指揮洛林國立交響樂團(Orchestre National de Lorraine), 波爾多國立管弦樂團 (Orchestre National de Bordeaux), 波爾多歌劇院(Opera National de Bordeaux), 杜埃管絃樂團 (L'Orchestre de Douai), 維也納室內管絃樂團(Vienna Chamber Orchestra), 國家交響樂團 (臺灣)。
吳曜宇現就讀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研究所三年級,並為2014年兩廳院歌劇工作坊指揮,將於8月演出洪伯定克《糖果屋》。
歌謠演唱:紀露霞(寶島歌后)
本名邱秋英,1936年出生於臺北,家中排行第六(七個兄弟姊妹),後因一對紀姓夫妻非常疼愛紀露霞且膝下無子,在徵得紀露霞父母的同意後,收為養女,而「紀秋英」的姓名是到結婚後才改。
1955年就讀臺北市立商業學校時,參加臺北民聲電台試唱(紀露霞猶記得他第一首試唱的那首歌--高山青),當時的主持人洪德成(洪一峰的哥哥)先生覺得她唱得還不錯,就答應讓她到電台演唱,並隨鼓霸樂團演出,同時在新南陽、碧雲天等歌廳演唱。在民聲電台唱出名氣後,中廣製播的「好農村」節目也找她去唱歌,由於中廣的節目是全台播送,紀露霞的歌聲引來唱片公司的注意,一開始是錄製廣告歌曲,如「撒隆巴斯」、「鮮大王醬油」、「恩斯達面霜」等,後來才灌錄亞洲唱片以日本曲改填台語詞的〈離別傷心曲〉和〈荒城之月〉。
1956年演唱由周添旺將日曲填上台語歌詞的〈黃昏嶺〉,造成轟動,而奠定他寶島歌后的地位,這首〈黃昏嶺〉也成了她的成名曲。1957年應邀至香港擔任電影「桃花鄉」及「搖鼓記」幕後主唱,至1958年止,曾先後為台語電影「林投姐」、「雨夜花」、「補破網」「瘋女十八年」、「運河悲喜曲」等片幕後主唱主題曲,是當時最著名的「寶島歌后」。
1957年紀露霞在中廣「好農村」節目裡首先演唱周藍萍作品綠島小夜曲,同年紀露霞演唱的綠島小夜曲成為電影《阿美娜》(1957年)插曲,並由鳳鳴唱片公司出版。
從1955年在電台唱歌出道,1961年結婚退出歌壇,先後在台聲、亞洲、電塔、歌樂、中華、鳳鳴、寶島、麗歌等唱片公司,灌錄「黃昏嶺」、「望你早歸」、「苦戀歌」、「孤戀花」等多張唱片,灌錄的歌曲將近兩千首。婚後,隨夫婿搬到嘉義,在正聲公益電台,即現在的正聲嘉義台主持「紀露霞時間」,節目內容以選播歌曲和報導生活常識為主,這一主持就主持了十餘年。直到先生職務調派回臺北,紀露霞才在闊別十餘年後重回臺北。1991年,因參與楊三郎紀念音樂會的演唱,之後曾為上揚唱片錄製台語老歌唱片,才重返舞台,2012年6月在臺北市中山堂舉辦首場個人演唱會,2013年2月28日在臺北國父紀念館再次舉辦大型個人演唱會。
歌謠演唱:呂紀民(抒情男中音)
男中音歌唱家呂紀民,因其先天稟賦及後天的冶煉,鑄成他個人渾厚、堅實深情幽邃的獨特音色,同時由於其美學理念寬廣與音樂情懷之開闊,而能超越雅俗之間深溝壁壘,以廣結歌緣。
自民國70年(1981)應邀在中正文化中心擔任獨唱之後,專注於融合東、西聲樂技巧於一爐、進行華語歌曲藝術化的研究工作,尤以臺灣歌謠最為成就卓著。呂紀民以其抒情的氣質、悲天憫人的胸襟,將歌曲作了動人的詮釋。尤其是中音域溫婉的圓滑奏(Legato)的運用、以及敏銳的節奏,將歌曲的懷舊氣質做了極為傳神的「重現」。
民國84~86年(1995~1997)連續三年的五月份,精心策劃製作「溫馨月、關懷情」慈善音樂會,在國父紀念館舉行,並在音樂會上將善款捐出。受惠單位包括 : 聖安娜之家、創世基金會、思樂醫之友協會、中華視障聯盟、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及六龜山地育幼院等弱勢團體。
曾多次應文化總會、團結自強協會、僑委會、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等國家單位在重要慶典及國外元首和國家級貴賓來訪時登台獻唱;並應邀至德國、加拿大、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等地演唱,宣慰僑胞。
歌謠演唱:朱育陞 (桃花泣血記作詞者詹天馬之曾孫)
目前就讀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聲樂組一年級
主修聲樂,師事鄧吉龍教授、林慈音與車炎江老師
經歷:
2010年入圍文建會建國百年全台十位高中生歌手選拔,錄製了專輯"夢想大未來",並於臺北華山藝文中心與高雄市立體育館等地全台巡迴演出。
2011年擔任李臨秋紀念音樂會部分獨唱演出
2012年與國立新店高中管弦樂團假臺北國家音樂廳演出歌劇茶花女,飾演劇中信差及男僕角色。
2013年於臺北國家音樂廳演出威爾第安魂曲,擔任合唱團男低音聲部。
得獎:
100學年度國立新店高中校內協奏曲比賽優勝(聲樂組)並於國立新店高中演藝廳與管弦樂團演出莫札特"Alleluja"。
100學年度全國學生音樂比賽男中低音高中職A組第二名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Taipei Symphony Orchestra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的演出純淨、靈活以及強烈表現感,給人強烈的印象,亦藉此躋身國際頂尖交響樂團之流」— 薩布呂肯日報
「跟臺北市立交響樂團的合作令人愉悅,除了良好的演出之外,更能快速的反應音樂上的需求」— 黎志華
「這是一個非常優異且令人樂於合作的樂團,成員中有許多天才型的音樂家隱身其中」— Charles Olivieri-Munroe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成立於1969年,成立之初人員編制僅30人,發展至今成為超過百人的專業大型團隊。歷經鄧昌國、陳暾初、陳秋盛、徐家駒、黃維明等5任團長,2012年12月起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林副局長慧芬兼代團長一職。40餘年來,有超過235位國內外優秀音樂家與北市交合作演出,如大提琴家馬友友、羅斯托波維奇、指揮家尤里.泰密卡諾夫等;並曾邀請匈牙利籍指揮家李格悌(András Ligeti)、德國籍指揮家馬汀.費雪狄斯考(Martin Fischer-Dieskau)等人擔任音樂總監及準音樂總監,因此所能勝任的曲目類型極廣,演奏水準亦備受國內外樂界矚目。2013年5月邀請國際知名匈牙利裔指揮家吉博‧瓦格(Gilbert Varga)出任首席指揮,引領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邁向新的里程碑。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的節目橫跨歌劇、芭蕾舞劇、交響樂等類型,皆深受國人喜愛,尤其歌劇製作及演出水準之高,堪稱臺灣第一,曾演出《丑角》、《茶花女》、《浮士德》、《卡門》、《杜蘭朵公主》等40多檔經典名劇,以及臺灣首演譚盾多媒體歌劇《門》,並曾推出《弄臣》、《蝴蝶夫人》、《鄉村騎士》等大型戶外公演。製作高水準的歌劇可謂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最具特色的傳統,2011年10月更結合國內外頂尖製作團隊及優秀表演人才推出《阿依達 在臺北》,成為首齣登上臺北小巨蛋的全本歌劇表演。
除了在國內不斷推出頂尖製作外,臺北市立交響樂團亦積極與國際樂壇交流。1979年開辦「臺北市音樂季」,是為臺灣大型音樂季之先河,歷年來應邀訪參的國際知名樂團多達14團,包括匹茲堡交響樂團、奧斯陸愛樂交響樂團、聖彼得堡愛樂交響樂團等。1985年起,臺北市立交響樂團亦活躍於國際樂壇,曾赴奧地利、美國、日本、俄羅斯、法國、西班牙、德國、盧森堡、新加坡、中國、菲律賓等地演出;近年來許多重要的國際藝術節慶及重要活動,皆少不了臺北市立交響樂團的參與,如2008年北京國家大劇院開幕、2009年德國薩布呂肯(Saarbrücken)藝術節、2010年上海世博會、2011年菲律賓亞洲文化推展聯盟大會,以及2012年日本金澤、富山及東京熱狂之日音樂節(La Folle Journée)。走過12個國家、41個城市,臺北市立交響樂團的實力備受國際好評,不僅是為臺灣古典音樂團體的翹楚,更是亞洲最頂尖的樂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