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WNTP 音樂: 小提琴家寧峰與台灣絃樂團 再現提琴魔鬼傳說!
【華人世界時報 CWNTP 應瑋漢】
cwnkent88@gmail.com
小提琴家寧峰與台灣絃樂團
9月19日(四) 晚上7:30
國家音樂廳
再現提琴魔鬼傳說!
音樂會全場四首,台灣首演
台灣絃樂團將於9月19日 (四) 晚間七點三十分,假國家音樂廳,邀請小提琴家寧峰與台灣絃樂團一同演奏帕格尼尼最傳奇的第四號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此外還將演出義大利十八世紀作曲家鮑凱里尼重要絃樂作品《馬徳里士兵的夜間巡警》,以及挑戰兩首被公認為高難度的小提琴協奏曲──二十世紀俄國作曲大師施尼特凱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及捷克作曲家楊納傑克閱讀完大文豪托爾斯泰中篇小說「克羅采奏鳴曲」後,所創作的同名樂曲第一號絃樂四重奏《克羅采奏鳴曲》(絃樂團版,台灣首演)等經典曲目。除了楊納傑克的《克羅采奏鳴曲》曾在台灣演出絃樂四重奏版本之外,其餘三首皆為台灣首演的樂曲。
寧峰指定古今高難度小提琴協奏曲同台呈現
2011年寧峰與台灣絃樂團成功挑戰阿根廷當代探戈大師皮亞佐拉-基東‧克萊曼《八季》,非常肯定台灣絃樂團的能力與默契,於是提出在2013年再次挑戰小提琴演奏藝術的高峰,在台首演傳奇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第四號小提琴協奏曲(絃樂團版,該版本為世界首演),與二次戰後小提琴曲經典之作,俄國現代作曲家施尼特凱之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這兩首作品至今都少有人敢挑戰,連錄音都不多見,一場音樂會挑戰兩首古今高難度的小提琴協奏曲,再現小提琴的魔鬼傳奇。
寧峰-帕格尼尼小提琴比賽的傳奇人物
寧峰是中國最傑出的小提琴家之一,2006年義大利「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賽」第一名,每年他都會在國內舉辦獨奏會,與許多國內的交響樂團合作,並與到中國巡演的國外交響樂團合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2010年與布達佩斯節日樂團和指揮大師伊萬‧費舍爾在中國的合作。寧峰現居柏林,並在世界各地演出。他的演奏中具有強大的抒情性和情感的透明度,顯示出氣勢磅礴的情感張力和精湛的技術成就。
音樂會內容:
9月19日 (四) 晚上7:30 國家音樂廳
小提琴家寧峰與台灣絃樂團─再現提琴魔鬼傳說
小提琴/ 寧峰 大鍵琴/陳相瑜 台灣絃樂團
演出曲目:
楊納傑克:第一號絃樂四重奏《克羅采奏鳴曲》,寫於托爾斯泰《克羅采奏鳴曲》之後 (絃樂團版,R.托涅悌改編)
施尼特凱: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寫給小提琴與室內樂團
Alfred Schnittke:Sonata No.1 for Violin & Chamber Orchestra
鮑凱里尼:《馬德里士兵的夜間巡警》,作品三十,第六首
Luigi Boccherini: Quintettino“La musica notturna delle strade di Madrid ” Op. 30, No. 6
帕格尼尼:第四號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楊馥雅改編)
Niccolo Paganini: Violin Concerto No.4 in D Minor (arr. Mimi Yang)
曲目簡介
帕格尼尼:第四號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楊馥雅改編)
Niccolo Paganini: Violin Concerto No.4 in D Minor (arr. Mimi Yang)
集聚義大利歌劇精華與小提琴高難度演奏藝術的協奏曲
是一首聚集義大利歌劇二百年之菁華與三百年小提琴演奏藝術之大成的小提琴協奏曲,在帕格尼尼第一次首演之後,再也沒有人演奏,一方面是音樂家個人因素(樂譜在1831年首演之後並沒有按照當時的慣例出版,而是被帕格尼尼放在行李箱裡,隨他四處旅行,輾轉各地演出,之後再也沒有與世人見面。至1936年後在一位紙商Gallini的努力之下才將整份樂譜湊齊。),另一方面也是異於常人所能到達的境界,而使許多小提琴家卻步,至今敢大膽在音樂會現場演奏的小提琴家,屈指可數,技巧之艱難、音樂內容的豐富性,處處考驗著小提琴家音樂的技巧與深度。
施尼特凱: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寫給小提琴與室內樂團
Alfred Schnittke:Sonata No.1 for Violin & Chamber Orchestra
古典框架現代非調性內容之二次戰後小提琴曲經典
俄國作曲家施尼特凱寫於1963年的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是他回歸巴洛克時期的新古典主義作品,以義大利巴洛克作曲家與小提琴大師柯賴里的奏鳴曲形式為典範,第二維也納樂派阿班‧貝爾格的小提琴協奏曲為內容,在巴洛克的形式中,載入十二音列的音樂內容,而成為現代小提琴的經典之作,呈現新時代的新風格。這首有著新古典主義的框架、非調性內容的小提琴曲,在創作之初,作曲家便是以管絃樂曲的規模創作此曲,1968年作曲家改寫為小提琴、大鍵琴與絃樂團的版本,聲響更為多彩豐富,聲部交織得更為複雜緊密。
寧峰此次指定演出帕格尼尼第四號小提琴協奏曲與施尼特凱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分別呈現浪漫與現代小提琴演奏藝術的最高層次,企圖與台灣絃樂團穿越時空,連結古代與現代的縱軸線,同時呈現歷史性的這一刻。
楊納傑克:第一號絃樂四重奏《克羅采奏鳴曲》,寫於托爾斯泰《克羅采奏鳴曲》之後 (絃樂團版,R.托涅悌改編)
文學底蘊深厚的《克羅采奏鳴曲》
此外,音樂會將演出捷克作曲家楊納傑克閱讀了托爾斯泰小說《克羅采奏鳴曲》之後所寫的絃樂四重奏(最初是鋼琴三重奏)。這部小說是托爾斯泰當年聽了貝多芬第九號小提琴奏鳴曲之後有感而發所寫的同名小說,故事裡男女忌妒、情愛交織,最後悲劇收場。據說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的父親曾是楊納傑克的學生,米蘭昆德拉自小受音樂薰陶,所以小說中充滿了音樂家的故事與樂曲的隱喻,尤其是貝多芬。這首樂曲的絃樂團版是由澳洲室內樂團的音樂總監理查‧托涅悌改編的版本。
鮑凱里尼:《馬德里士兵的夜間巡警》,作品三十,第六首
Luigi Boccherini: Quintettino“La musica notturna delle strade di Madrid ” Op. 30, No. 6
義大利古典時期作曲家鮑凱里尼(Luigi Boccherini, 1743-1805)的這首作品以義大利模仿各種情境事物的藝術傳統來寫作,猶如韋瓦第的《四季》是模仿四季的變化與人文風景。此曲正如標題是模仿馬德里士兵的巡警在夜間時所發生的故事。樂曲中的聲響猶如《玫瑰經》中形容聖母瑪利亞的音樂與街上的歌手及民間舞蹈音樂的混和。這首作品,曲式與作曲的規則並不是最重要的,主要是在模仿景色與呈現故事,音樂像是真實上演般出現在聽眾的面前。作曲家曾在前言中寫道:「此曲中每一件作曲的規則應該被放棄,因為目的是真實地呈現所發生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