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世界時報 CWNTP 應瑋漢】
cwnkent88@gmail.com
藝術背包客 啟程上路
2013臺北藝術節領航開幕 挺進冒險新視界
今夏出走藝術大冒險,由臺北市政府主辦,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及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承辦的2013第十五屆臺北藝術節前進「冒險新視界」,今天正式開幕啟程。臺北市長郝龍斌特別由臺北市政府副秘書長黃榮峰代表出席開幕典禮,與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長劉維公,及德國、西班牙、日本、加拿大、中國、印度、新加坡、臺灣等八國藝術家齊聚中山堂光復廳,共同敲開通往嶄新藝術視野的通道,施放熱氣球領航升空,舞蹈空間舞團與奇巧劇團並現場演出精采片段,邀請市民朋友加入突疆破界的藝術漫遊,一起探險!,
8月1日至9月8日,十一檔精彩展演涵蓋舞蹈、戲劇、馬戲、裝置與電音派對,交融東洋、南亞、歐美與臺灣本土文化觀點,共九檔精彩售票演出,一檔免費戶外演出及一場國際藝術展覽,每項作品皆在形式與題材上破格創新,探索藝術時空裡的處女野地。
免費開幕戶外演出 搖滾野臺邀市民同歡
臺北藝術節總監耿一偉說:「藝術節的目標,是創造一個可以冒險的環境,以臺北為創作核心,邀請各國藝術家前來認識這座城市,進而爭取世界巡演的機會,讓國際藝壇看見臺灣。」因此今年首度與上海藝術節互邀節目聯慶十五周年,黃榮峰祕書長表示,這是加強兩岸文化交流、有助國際接軌的創新舉措。文化局長劉維公也說:「今年臺北藝術節除了冒險主題相當令人期待,也特別推出藝票亭,都是由創新出發,希望以更好的服務、更突破的方式,來貼近市民對藝文參與的需求。」
這場飛越城市天際線的藝術冒險,由奇巧劇團搶先吹響號角,免費戶外演出──野臺搖滾新戲曲《波麗士灰闌記》,8月3日於中山堂戶外廣場歡樂揭幕。豫劇名角王海玲之女劉建幗與劉建華聯手創立的奇巧劇團,致力於以新生代眼光,擦撞出傳統戲曲與現代戲劇的創新火花。本劇改編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名作《高加索灰闌記》,以戲中戲方式,巧妙將原著中古代判案用的「灰闌(石灰圈)」,轉化為現代命案現場的粉筆圈,承繼經典文本的核心精神,回應現代臺灣社會對公平正義等價值的渴望;新生代音樂才女管罄也參與演出,大膽結合歌仔戲、豫劇及搖滾樂,琅琅上口的曲調讓年輕世代感受到傳統戲曲的魅力。
臺北與上海國際藝術節聯慶十五周年 《時境》代表臺北赴上海交流
今年首度與上海國際藝術節互邀作品,聯慶十五周年。中國新銳導演王翀的《雷雨2.0》由上海國際藝術節推薦至臺北演出,而舞蹈空間舞團《時境》9月6日至8日於臺北水源劇場舉行亞洲首演後,十月赴上海演出。
今年七部首演作品,有五部延續「臺北核心,國際共製」的發展方向,其中,舞蹈空間舞團與荷蘭海牙劇院共同製作的舞作《時境》,邀請西班牙籍新銳編舞家瑪芮娜.麥斯卡利(Marina Mascarell)以時間為創作主題,她說:「我其實很害怕死亡,擔心時間的流逝,若能從時間循環中找到連結,也許就能不再恐懼。」於是,許多歷史大事小事,全都入了舞,如1969年人類登上月球,到2010年發現大規模恐龍足跡群,2012年教宗本篤十六世登入Twitter,及1945年投下最後一顆原子彈,都編入作品。
為體現時間密度,瑪芮娜將舞臺化身巨型沙漏,鋪設逾百斤微小粒狀的扁豆,由舞者在上頭爬行、步行、跪行、滾翻,甚至趴躺及跌落,展開一場肢體和時間的極限抗衡。面對這些細小舞伴,舞者必須迅速改變身體平衡,試圖與它們合而為一;並在數以千計豆粒描繪出的空間圖象中,不時推移、潑灑與抓取,運用不同的速度變換,展現時間的細膩刻度和動作演變,彷彿欣賞一部令人目不轉睛的縮時攝影作品,時而高速動態、時而重複卻像靜止的肢體面貌,引領觀眾進入時空凝結的狀態。
七部國內首演 跨域創作能量豐沛
臺灣知名旅歐作家陳玉慧、歐洲劇場天后安娜.蒂斯摩(Anne Tismer)與德國作曲家莫里茲.嘉格恩(Moritz Gagern)聯手跨界創作的《華格納大爆炸》,取材華格納作品中的北歐神話主題,在前身為日據時代總督府舞廳的中山堂光復廳,開起電音Party,由視覺、音樂及文字三種角度探討宇宙的起源。安娜.蒂斯摩並特別為臺北量身打造一檔免費裝置展覽《漂浪之旅-謝雪紅在瀘沽湖》,於台北國際藝術村展出。
此外還有編舞家董怡芬與德國擊樂家柯德.林科(Coordt Linke)合作推出的《我不在這》,運用各種物件與麥克風製造出各種聲響,帶領身體重新回溯記憶中的旅程。EX-亞洲劇團跨臺、印、日、新四國製作團隊的《赤鬼》,以印度導演江譚佳彥的切身經驗出發,邀請大眾勇於擁抱未知,發現新世界的美好。多檔國際共製全新創作,反映了臺北這座城市的開放與好客。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全新推出的《SMAP X SMAP- In love with the 90s》,則鎖定影響九○年代臺灣深遠的日本通俗文化,從經典日劇《愛情白皮書》到永遠的偶像木村拓哉,還有震驚一時的白曉燕撕票案、九二一大地震等社會事件,一一化身舞臺上的演出元素,從微歷史觀點探索臺灣文化的混血體質。
四檔國際演出 嶄新視野精采吸睛
今年,臺北藝術節國際節目,檔檔引人矚目。來自日本的人形機器人劇場《三姊妹-人形機器人版》,啟售一個月內被搶購一空。走遍世界各地藝術節的默劇面具表演《安德魯與多莉妮》,展現創意的原始面貌,於罹患失智症的故事架構下,以默契極佳的精準演出與幽默詼諧的調性,在失憶與回憶之中,尋回愛情本質。三位演員運用面具創造出十四個角色,激發想像、超越語言的表演,無聲更勝有聲。這齣令人笑中帶淚的溫馨小品,更有林凡、萬芳、聶永真、席時斌、楊力州、馬照琪等各界名人感動推薦,8月16日至8月18日於中山堂中正廳動人登場。
8月23日至8月25日於城市舞臺演出的加拿大林場馬戲《伐木樂園》,是部充滿原創與結合在地文化的新馬戲,加拿大阿爾馮斯馬戲團跳脫對雜技技巧或異國情調的執著,以魁北克林場屯墾為場景,所有伐木工具全成特技、雜耍的玩具,與傳統民俗音樂交織出令人目瞪口呆的野性魅力,是前所未見的原創馬戲。《伐木樂園》七月在倫敦演出一個月,贏得大人小孩及媒體的高度讚譽,在臺北也是一路熱銷作品。另外,來自中國的作品《雷雨2.0》,要讓臺灣觀眾一睹中國新銳導演王翀的戲劇新浪潮作品。
亞洲新銳經典改編 《雷雨2.0》刨中國話劇的根
今年的臺北藝術節,另一特點是「經典改編」。文學改編透過二度創作,為原作賦予全新意義,展開令人期待的藝術冒險。除了《波麗士灰闌記》,中國新銳導演王翀執導的《雷雨2.0》,及日本現代戲劇領導者平田織佐(平田 オリザ)的機器人劇場《三姊妹-人形機器人版》,皆擷取作品精神,透過當代關注的議題,與名家經典重新對話。
8月9日至8月11日,中國薪傳實驗劇團於水源劇場演出的《雷雨2.0》,便是一場乘風破浪尋找新時代戲劇的大膽航程。王翀說:「每一個時代應有每一個時代的藝術。」因此他將電影螢幕及攝影棚並置於舞臺,四部攝影機同步進行的拍攝電影轉播及現場演出,不容絲毫誤差的緊張感令人屏息。揭露製造過程的舞臺電影,則承繼法國新浪潮電影的美學思維,戳破戲劇中令人嚮往的「真實」,其實是被生產出的「假象」。
《雷雨2.0》的背景被重新設定於中國經濟起飛的1990年,原著中的複雜亂倫關係及九成臺詞遭到刪減,僅保留兩女一男三個角色,僅存對白被重組運用於截然不同的情境、由不同人物說出;大刀闊斧的改動,卻更精準訴說從古至今女性始終被視為男性附庸的不變悲哀。
八折套票加贈精緻好禮 冒險也可以很優雅
主辦單位特別推出「優雅冒險8折套票」不限時優惠活動,凡一次購買2檔國際節目搭配1檔國內節目,每檔至少購買1張,即享8折優惠,前300組套票,另加贈「伊聖詩蝴蝶夫人沐浴精華1份」或「SPACE YOGA一週瑜珈體驗課程1份」或「JumpFromPaper熱帶魚iPad包1份」(以上選擇三擇一)。相關資訊可至臺北藝術節官網(www.taipeifestival.org)查詢,或洽(02)25289580#190-199。
今年活動期間,更於松山文創園區、西門町紅樓廣場、自來水園區,新設置三座「藝票亭」,作為藝文資訊補給站,並提供獨家售票好康,為城市藝文風景增添節慶氛圍。
(照片主辦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