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px
seach....

CWNTP 財經: 2013《遠見雜誌》「台灣創業態度及社會觀感調查」六成想賺更多錢 期待月薪達13萬





【華人世界時報 CWNTP 應瑋漢】 


「台灣創業態度及社會觀感調查」調查出爐
創業為什麼?六成想賺更多錢,期待月薪達13萬
近幾年來台灣產官有志之士紛紛呼籲應該重建創業島,重尋台灣創業動能,以建立台灣新競爭力、創造就業與提升產值。但是一般人民對於創業的態度與意願又如何?
根據《遠見雜誌》公佈最新「台灣創業態度及社會觀感調查」,目前在台灣,42.8%民眾想過要創業,但真正有想過又有行動的比例,只有22%。至於回答「完全沒想過」的民眾,佔總數的一半以上,顯見創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表1)。
交叉分析後發現,以非雙北地區的中高齡人口的創業動機更強。民眾創業的主要動機為何?以「想賺更多錢」最高,有61.5%,而大眾對創業當老闆的月收入期待值,平均值更超過13萬元!
偏遠地區民眾須創造就業機會
從地區劃分來看創業意願,居住在雲嘉南地區的民眾有超過五成表示曾想過創業。又以「有想過且有創業行動」的數據來看,基宜花東區與雲嘉南地區民眾的比率較高,分別為26.7%及25.7%,反觀雙北區只有18.5%(表2),顯示受到偏遠地區工作機會少影響,多數人大多選擇自己創造就業機會。
六成創業者為了「賺更多錢」
想創業者的動機又是什麼為主?在此次《遠見》創業調查中,發現有六成民眾認為最主要的創業動機為經濟誘因,「想賺更多錢」以61.5%的比率成為主要的創業原因,其次為「自己當老闆」(33.4%)、「追求成就感」(25.5%)。顯示民眾創業仍以經濟及增加收入的考量居多(表3)。
不想創業者的原因又是什麼?本次民調訪問「有想過、但沒創業」的猶豫者,超過六成民眾表示沒有創業行動的主要原因是「沒有資金」(61.1%)、「不敢冒險」(30.0%)與「沒有相關技能或門路」(18.1%)(表4),突顯出現階段年輕人因缺乏創業資源與信心,而處於有想法、但仍停滯不前的夢想困境。
而在什麼樣的情境刺激下,最能促使民眾的創業動機?回答「被裁員」(53.1%)的人數最多,依序為「薪水或職位一直沒有調升」(50.0%)、「看到許多同事跟朋友開始創業」(44.4%)、「常跟主管或老闆意見不合」(43.1%,表5)。根據上述結果顯示,在台灣大環境景氣不佳的現實條件下,多數人思考的還是穩定就業,選擇對人生打「安全牌」!如果不是真的遭遇裁員,並不會想主動創業。
30?39歲是最適合創業年紀
至於哪個年紀最適合創業?有多達55.1%的大眾認為30至39歲是人生最適合創業的時機,其次是20至29歲(21.8%);而超過40歲後,只有一成左右的支持率(表6),表示民眾普遍認為40歲以下的年齡,因擁有一定的職場歷練,而最適合投入創業。
有六成民眾認為主要的創業動機為「想賺更多錢」,從大眾對創業後的每月收入加總平均值來看,台灣民眾對創業當老闆的月收入期待值超過13萬元(表7),這跟目前國內目前平均每月經常薪資(3萬7262元),有著3.6倍的差距。
對創業的態度與行動存在落差
從學術的定義上來看,創業代表可預見市場的視野力、整合資源的領導力、以及承受風險的受挫力。台灣各界也認為年輕人須提供源源不絕的創業能量,才能持續帶動產業新陳代謝,並擺脫年輕人高失業率的困境。在「創業經驗的社會價值觀與肯定程度」的調查中,有超過八成的民眾認為創業經驗對人生還是具有正面影響(表8),更有高達七成的人肯定創業對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經濟大師熊彼得曾指出,「創新」是帶動國家經濟最重要的驅動力,而「創業精神」更是引發創新的關鍵。在此次民調中也發現,有超過七成的台灣民眾確實認為「創業精神,就是一種台灣精神!」。
創新熱,創業冷,台灣深陷U型谷底
楊瑪利表示,台灣正面臨五大困局。一是深陷U型谷底。根據國際最具規模的大型創業調查「全球創業觀察」(簡稱GEM)發現,台灣在59個國家中處於創業地圖的U型谷底。距離最底部的日本、義大利不遠,都是所得已不低、卻缺乏創業能量的國家。
第二個困境是創新熱鬧滾滾,創業卻乏善可陳。過去十年來台灣鼓勵學生投入創新發明競賽,每年得到世界各大發明獎數目高達220個,堪稱世界第一,但最後卻絕大多數只剩下獎杯與獎狀,未能商品化與創業。對台灣創造新產業與提升價值,貢獻不足。
第三個困境是微型化;四是不夠國際化;五是缺乏知識與科技內涵。根據政府統計,近年來新創事業,八成以上是微型創業,製造業創業只剩一成多,中小企業產品直接出口比例,30年前一度超過五成,現在剩下一成多。這使得台灣的創業只能賺自己人的錢,在島內殺成一團,無法賺外國人的錢,當然經濟就很難成長。
《從創新到創業──台灣憑什麼再贏三部曲》
《遠見雜誌》8月封面故事「臺灣憑什麼再贏」,為深入探討臺灣創新創意到創業的最後一哩所遇到的問題,特別拍攝三支微影片,包括「衝破千分之1.6的限制:遠東科大」、「畢業即創業的實踐者:奕成門業」、「台灣小巨人站出來:橙的電子」。
第一支是遠東科技大學的故事。這所學校是十年來台灣擁有專利數量最多的大學,達2500多項,贏得370多個金銀銅獎,但最後只誕生了四家公司,等於只有千分之1.6的低比例。他們如何突圍?
第二支是畢業即創業的奕成門業王威詔。他在就學時期就拿到專利與發明獎,卻是極少數「畢業即創業」,真正把專利投入創業的年輕人,他如何做到?
第三支影片是探討近幾年來台灣的年輕人喜歡文創、服務與網路相關行業,並認為台灣已不再適合製造業創業,但2005年創業的橙的電子,卻是白手起家,靠技術主打國際市場的新小巨人,說明了只要選對技術與產品,台灣仍然是個創業島。
綜觀《遠見雜誌》本次創業調查結果,大部分民眾皆對創業抱持著肯定及正面態度。然而,若對照現階段整體社會對於創業失敗及風險的接受度,似乎存有不小落差。希望透過本次專題與微影片的探討,提供相關單位思考如何推動創業風潮、營造友善創業環境。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