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台灣災害應變資訊平台正式啟用
透過 Google 搜尋、Google 地圖與 Google 即時資訊
掌握準確、及時的災害示警資訊
台灣位處地震帶與西太平洋颱風區,地理條件極易引發各
種天然災害,因颱風豪雨侵襲造成的土石流、淹水等乃導致台灣地區災難重大傷亡的主因。
有鑑於台灣長期飽受天然災害之影響,Google 與政府重大災害防治單位緊密合作,建置區域性天然災害應變機制,並於今(10)日宣布多方共同合作的「Google 台灣災害應變資
訊平台」正式啟用,讓民眾可隨時使用 PC 和各種行動裝置 (包含 Android 與 iOS 系統),透過開放的網路平台和民眾熟識的網路工具,有效掌握如颱風、土石流等最具權威性、及時的第一手災害防治相關資訊,加強對天然災害的事前預防及有效管理災害所可能造成的損失。
Google Crisis Response 是 Google 長期推廣的全球計劃,希望藉由與當地政府合作,透過開放式資料提升災害示警資訊對災害防治的效用。「Google 台灣災害應變資訊平台」廣泛匯集來自中央氣象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經濟部水利署、交通部公路總局與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等政府重大災害防治單位提供的災害資訊,並針對台灣特殊的氣
候與地理條件,劃分成颱風、豪大雨、土石流、淹水、河川與水位警戒等多個類別。
「Google 台灣災害應變資訊平台」首波推出的服務包含「Google 災害示警 (Google Public Alerts)」服務及臺灣防災地圖,透過 Google 搜尋、Google 地圖和 Google 即時資訊(Google Now)等大家熟悉的 Google 服務為台灣民眾提供最準確、及時的災害示警資訊。
Google 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表示:「Google 致力於推動網路科技的創新發展,更期望將專精的技術變成更創新和有助益的網路應用,防災和救援服務就是一個很好應用例子,讓 Google 的服務在關鍵時刻發揮最大效益。而台灣更是繼日本之後,亞洲第二個採用此平台的國家;這代表了 Google 對台灣使用者的承諾,也展現台灣政府在開放資料(Open
Data)上所做的努力,結合網路創新的應用與公部門的力量,建構更廣泛、更全面性、更在地化的災害應變機制。」
行政院政務委員張善政表示:「政府對於建置開放資料平台不遺餘力,並持續推動公部門資料之透明化,希望妥善地運用政府資源提供便民應用,帶給人民更完善的生活環境。這次,在政府協助下,Google 彙整政府各部會的最新災害資訊,首次採用與國際接軌的CAP(Common Alerting Protocol)示警資料格式,深耕雲端運算與開放資料之整合,推出「Google 台灣災害應變資訊平台」,不但可以協助民眾建立完善的災害防護網平安度過災害侵擾,也是極具價值的政府開放資料應用典範。」
當天然災害發生時,民眾只要透過 Google 搜尋或 Google 地圖尋找鄰近區域及相關天然災害等資訊,「Google 災害示警(Public Alerts)」服務就會自動啟動,提供民眾最具關聯性、及時的災害應變資訊。此外,無論是 Android 或 iOS 的行動裝置,只要內建或下載Google 即時資訊,一旦系統偵測使用者位於災害影響範圍時,便會主動跳出示警卡片,
協助使用者掌握最新的災害動態。「Google 災害示警(Public Alerts)」服務除了災害示警功能,更提供災前、災中及災後的建議採取措施,協助民眾做防災以及災後撤離等應變決策。
此外,民眾可在臺灣防災地圖統一地圖資訊平台上,全面性地一次掌握來自台灣最具權威性的災害防治組織所提供的災害資訊。使用者可視自身需求,藉由不同的圖層查看或點選多項災害警備狀態與影響範圍,其中包含颱風路徑及預報、颱風侵襲機率、颱風暴潮觀測、雷達回波、雨量觀測、土石流潛勢溪流、土石流疏散避難路線圖及避難處所與公路總局道
路預警性封閉及災害性封閉與多項 Google 地圖內建圖層,如天氣、雲層及交通路況;同時,「Google 災害示警(Public Alerts)」服務提供的資訊也將一併整合在此平台中。只要點選「分享」鍵,民眾可輕鬆將本地圖資訊鑲嵌在個人網站、上傳至 Google+或其他社群平台,傳遞第一手災害防救資訊並使更多台灣人因而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