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臺灣·浙江文化節”—溫州文化周
溫州與臺灣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同宗。2012年兩地實現空中直航後,溫州成為與臺灣空中時間距離最近的大陸城市,兩地在文化、經濟等領域的交流合作活動日益頻繁。
為拓展交流與合作,向台灣推介 “戲劇故里”、“歌舞之都”、“書畫名城”、“百工之鄉” 溫州的文化藝術優勢,促進兩地文化交流,溫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借助第七屆“臺灣·浙江文化節”的平臺,於5月26日起在臺北、新竹等地舉辦溫州文化周。
第七屆“臺灣·浙江文化節”—溫州文化周將推出以下展覽演出活動:
1.《溫州市工藝美術精品展》
5月26日-5月28日,我們在臺北市松山文創園區舉辦《溫州市工藝美術精品展》。
溫州工藝美術歷史悠久,是全國工藝美術的知名產區,被稱為“百工之鄉”。在雕刻、漆器、刺繡、竹器、玻璃、陶瓷、金屬、微縮、燈彩等十大類120餘個品種中,已認定百年以上歷史的有60餘個。浙江省有著名的“三雕一塑”,其中青田石雕、黃楊木雕、甌塑就發祥於溫州。溫州的甌塑、甌繡、甌劇、甌柑(四甌)則成了東甌文化的典型。近三十年來,溫州工藝美術進入一個繁榮發展的黃金時期,湧現出一批能人巧匠,被各級政府授予工藝美術大師的就有125人,其中葉潤周、高公博、周錦雲、虞金順、林邦棟、王篤純、虞定良、王篤芳、葉萌春9人為國家級大師。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工藝美術品種,已成為溫州的地方文化品牌和寶貴財富。
此次赴台展覽的作品有87件,其中包括甌塑、甌繡、甌窯、黃楊木雕、石雕、彩石鑲嵌、細紋刻紙、髮繡、象牙雕、十字繡等30多個品種。這�展示的僅是溫州工藝美術的全豹之一斑,但願增進與臺灣藝術家同行們和觀眾朋友的相互瞭解和交流。
2.《永嘉大師“證道歌”版本與書畫名家作品展》
5月26日-5月28日,我們在臺北市松山文創園區,舉辦《永嘉大師《證道歌》版本與溫州當代書畫家作品展》。
唐代高僧永嘉大師,又稱玄覺禪師,永嘉(今溫州)人,是我國古代具有國際性影響的宗教文化名人,他所開創的永嘉禪宗也是具有國際性影響的文化現象。著有《證道歌》一首、《禪宗悟修圓旨》一卷、《永嘉集》十卷,在佛教思想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玄覺的代表作《證道歌》長達1814字的長詩。玄覺借助詩歌的形式,十分精當地闡述了南宗禪的重要觀點,同時還糅合了天臺宗、華嚴宗的思想。所以,《證道歌》不僅富有宗教思想價值,還富有文學藝術價值。
永嘉大師著作《證道歌》和《永嘉集》,歷史上有很多版本。此次我們將徵集到的《證道歌》與《永嘉集》的26種版本製成書影在臺灣展出。
溫州近百年來,書法人才輩出。池志徵、葉墨卿、孫詒澤、謝磊明、王榮年、劉景晨、馬公愚、方介堪、夏承燾、吳鷺山、方去疾、鄒夢禪等是活躍於溫州書壇的領軍人物。溫州市現有中國書協會員120多人,西泠印社社員9人,浙江省書協會員341人,市書協現有會員近700人,在全國同類城市中位列前茅。本次展覽同時展出的《證道歌》書畫作品24件,是溫州當代書畫家精心創作的成果。其中書法20幅,國畫4幅。書法作品真草篆隸行五體兼備,有手卷、條屏、冊頁三種形式,中間最長的一幅手卷長37米,最大的一隻條屏由19條屏組成,每條屏高3.2米,寬0.55米。國畫均約10平尺大小,以工筆畫為主,用筆縝密,風格寫實,栩栩如生,將永嘉大師的光輝形象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為創作這些作品,書畫家們秉承了嚴謹的學術態度,以史為據,精益求精,不愧為溫州書畫家群體藝術創作的集中展示,足俱溫州地域文化風貌。
3.《“南戲印記”精品摺子戲專場》
5月26日和5月28日在臺北市國父紀念館和新竹縣文化局演藝廳各演出一場《“南戲印記”精品摺子戲專場》。
在中國戲曲的發展史上,最早的戲曲形式,就是始于南宋光宗年間浙江溫州(古稱永嘉)的南戲。溫州南戲又稱“溫州雜劇”或“永嘉雜劇”,大體確立了中國戲曲表演的虛擬性、程式性、寫意性、抒情性的美學原則,具備比較完整、穩定的藝術形態。南戲的出現,標誌著戲曲這一中華民族表演藝術走向成熟。在溫州諸多歷史文化遺存中,戲曲文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已成為溫州文化建設的重要資源。
本次“南戲印記”精品摺子戲專場,如藝海拾貝,特意整合溫州市甌劇團、溫州市越劇團、永嘉昆劇團和平陽木偶劇團等專業劇團的藝術實力,為臺灣同胞奉獻一台具有濃鬱地域特色的精品摺子戲專場,演出溫州戲曲和曲藝中有代表性的幾出摺子戲或片段,如甌劇《獅吼記·跪池》、昆劇《釵釧記·相約、相罵》、越劇《荊釵記·見娘》、鼓詞開篇和木偶表演等,以展現溫州南戲這一古老戲劇藝術的前世今生,期待得到臺灣同仁和觀眾的認同和指教,共同促進傳統戲劇藝術的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