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px
seach....

CWNTP 保健: 「第八屆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高嘉宏 陳瑞華 謝世良 林育誼 楊松昇..等15位獲獎




YOUTUBE相關歷來影片比較參考

【華人世界時報 CWNTP 應瑋漢】 
cwnkent88@gmail.com


「第八屆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揭曉
首位女性卓越得主 創造醫藥科技學研界斐然成就!

財團法人永信李天德醫藥基金會今日(5/21)頒發「第八屆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以獎勵國內投入醫藥研究的優秀人員及傑出研究成果。自2005年舉辦首屆「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以促進醫藥相關學門之教育與研究為宗旨,始終秉持創辦人初衷,每年皆為國內許多默默努力的研究人員帶來最實質的鼓勵與最熱烈的掌聲,用具體行動提升我國醫藥科技水準與國際地位。

本屆廣邀國內外包括中央研究院、國家衛生研究院、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知名學者等十位院士與專業人士,經過嚴格公正的評選過程,從百位申請者之中選出包括「卓越醫藥科技獎」、「青年醫藥科技獎」及「傑出論文獎」共計15位得獎者,皆極具未來發展潛力,且對醫、藥科技發展及社會具貢獻。而在今日(5/21)的頒獎典禮上,產官學界多位貴賓應邀出席,包括:吳敦義副總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生物科學發展處裘正健處長、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陳定信院士、中央研究院吳成文院士、陳垣崇院士、林榮耀院士、劉扶東院士等人蒞臨。

財團法人永信李天德醫藥基金會董事長李芳裕博士以本屆活動主題:「歌詠生命勤公益,恪守專業永傳承」,來恭賀並祝福各位得獎人,持續支持得獎人聯誼會的研討聯誼活動,建立各專業領域得獎人之交流平臺,讓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的精神得以延續,並帶給社會大眾更美好的未來。

「卓越醫藥科技獎」:3位得獎者
卓越醫藥科技獎-高嘉宏教授:致力於B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病毒基因體變異與表面抗原濃度之研究,對病毒性肝炎的診治貢獻甚大。
第八屆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卓越醫藥科技獎」得獎者高嘉宏教授(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 教授兼所長)專精於B型肝炎的長期研究,成果斐然。高嘉宏教授是國際上最早注意到B型肝炎基因型對肝臟疾病影響的少數學者,他的系列研究使學界在考慮自然病史及治療時,都要注意到B型肝炎基因型的不同。他也闡明了B型肝炎病毒的核心啟動子突變和前表面基因缺損與肝硬化及肝細胞癌的發生有關,而前核心基因突變則較無角色。近年來又探究血中B型肝炎表面抗原濃度的意義,發現此抗原濃度高者長期追蹤後較易罹患肝癌,此一角色尤其在血中HBV DNA較低者特別明顯。同時也指出血中B型肝炎表面抗原濃度較低者追蹤後較易有表面抗原陰轉出現。這些研究結果,對醫界診治B型肝炎患者時,極為有用。

卓越醫藥科技獎-陳瑞華教授:發現KLHL20新穎蛋白可作為抗癌藥物之標的,為癌症研究領域提供重大突破。
癌症轉移與化療/放療抗性為癌症致死之主要原因,然吾人對於其分子機轉之理解仍是相當片斷。陳瑞華教授的研究團隊發現KLHL20可與Cul3與Rocl形成泛素轉接酶複合體,藉以促使兩種抑癌蛋白DAPK與PML泛素化與降解,促進癌細胞轉移與抗藥性。而DAPK 降解途徑在干擾素刺激細胞時受到抑制,因而增加了DAPK 穩定度,進而促進細胞凋亡與細胞自噬,證實了干擾素抑制KLHL20 對DAPK 之降解作用為骨髓癌細胞對干擾素敏感性之一項決定因子。本研究成果對於癌症治療策略之選擇具重要參考價值與高度轉譯醫學重要性,發表於EMBO J,並為亞太分子生物網絡選為突破性發現。成為首位女性卓越醫藥科技獎的得獎人,陳瑞華教授為國際間癌症機轉及訊息網路方面研究的著名學者,其研究論文嚴謹具創新性,曾發表於癌症領域重量級期刊Cancer Cell,並被國際知名論文評論網站Faculty 1000 of Biology 選為必讀文章,對癌症相關藥物開發及治療之策略提供了嶄新之見解及方向。。

卓越醫藥科技獎-謝世良教授:專精於免疫及傳染病研究,於病毒學界有重要的觀念突破。
分子醫學是20世紀生物醫學最偉大的成就,而醣科學(Glycoscience) 則是21 世紀生物醫學最重要的新領域,而醣體與凝集素之交互作用更是醣醫學 (GlycoMedicine) 的重要一環。謝世良教授曾闡釋Decoy receptor在免疫反應、自身免疫疾病及癌症發展過程的功能,在免疫及傳染病的研究上有重大的貢獻。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萃取表現在樹突細胞及巨噬細胞先天免疫受體及C 型凝集素之cDNA,並利用基因重組技術以生產「先天免疫受體及凝集素之三明治夾心酵素連鎖免疫吸附法」測試這些受體與多醣體及登革熱病毒之間的作用。此作業平臺可快速檢驗多醣體與凝集素結合,提供了後續研究靈芝多醣體之生物功能的方向,將來可運用於中草藥多醣體成份之品質管控。近年,從事樹突狀細胞及巨噬細胞表面免疫受體的研究,發現一個受體CLEC5A可以和幾個病毒作用,包括登革熱及日本腦炎病毒,因而解釋病毒的致病機轉。這是病毒學界非常重要的觀念突破。他發現單株抗CLEC5A的抗體有希望用來治療登革熱及日本腦炎。

「青年醫藥科技獎」:兩位得獎者
青年醫藥科技獎-林育誼博士:闡明表觀遺傳因子調控細胞代謝途徑中重要酵素之機制研究成果對代謝疾病、老化與癌症均具深遠影響力。
林育誼博士研究蛋白質乙醯化與老化及細胞代謝的調節,主要著重於表觀遺傳調控因子在細胞代謝上的功能,以酵母菌為材料,並以系統生物學方法尋找KDAC受質,並且闡明了表觀遺傳因子如何調控細胞代謝途徑中重要酵素之機制。研究成果具前瞻性與創新性,論文兼具深度與廣度,不但發表於頂尖期刊如Cell、Nature、Science、 Gene & Development,且其結論對於許多重大疾病,如代謝疾病、老化及癌症均具深遠之影響力。

青年醫藥科技獎-楊松昇博士:證明WNK- SPAK/OSR1-N(K)CC的訊息傳遞路徑與高血壓之相關性,對未來發展抗高血壓藥物研究極具貢獻。
慢性高血壓是導致腦中風、心肌梗塞、肥厚性心臟病、慢性腎衰竭及尿毒症的最大原因。國人每年因高血壓相關疾病而導致死亡佔了總死亡人數總和一半之多。人體內鈉離子(Na+) 的攝取與排泄之平衡,乃是決定長期血壓高低的最基本因素。楊松昇醫師研究腎臟鈉鉀氯離子通道(Na-K-2Cl co-transporter) N(K)CC及鈉氯離子通道調控血壓之機制。此通道若功能太低導致巴特症(BS)、吉德曼症(GS)及低血壓。若功能太強,產生高登症(PHAII)為高血壓。並與臺大林淑華教授合作利用基因knock-in技術製作出PHAII及GS的小鼠模型,同時亦製作出WNK4,SPAK,OSR1激酶之基因剃除鼠。證實WNK4-SPAK/OSR1-N(K)CC訊息傳遞在哺乳類動物控制血壓之重要關聯性。這系列研究對本態性高血壓的生理機制,提供明確證據。成果刊登在世界知名期刊,研究成果國內及國際學會高度重視,被列入回溯性論文及專書的參考資料。研究成果對未來高血壓藥物發展有明顯貢獻。

「傑出論文獎」:本屆共有十位博士班學生獲獎
十位得獎者及研究成果:朱自淳博士證實AMPK活化在漢丁頓氏舞蹈症病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提供醫藥領域重要資訊;吳師誠博士發現腸道感染誘發脂肪體釋放抗細菌物質機制,深具學術及醫藥應用價值;張翎君博士釐清RNA解旋酶與Rbp1p參與降解pretein mRNA的機制,有助於發展特定蛋白表現異常之標靶藥物;陳俊朝博士證明蕈狀體外另有長期記憶儲存位置,對長期記憶之機制研究有顯著貢獻;黃佳瑩博士構築出轉醣酶和受質類似物之複合結構,對未來藥物研發提供重要訊息;黃尉倫博士發現Snail-IL8之訊息路徑促進大腸直腸癌幹細胞特性及腫瘤形成能力,提供轉譯醫學之重大價值;楊文豪博士發現抑制Twist1/let-7i活化RAC1路徑,提供阻斷頭頸癌幹細胞轉移之治療方向;楊維康博士闡明內吞作用透過控制細胞附著分子分佈調控樹突生長,對神經生物學研究有重大貢獻;劉建良博士首創保留胰島素活性並合成螢光金奈米粒子做造影,深具學術及醫藥應用價值;魏淳郁博士解建立carbamazepine造成過敏反應之學術理論,深具學術及臨床意義。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