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px
seach....
12月 14, 2011

華人世界時報 CWNTP 提醒: 台灣人平均一年看12次病 藥品浮濫,每年浪費約300億台幣


華人世界時報  CWNTP 應瑋漢
cwnkent88@gmail.com
台灣人平均一年看12次病 藥品浮濫,每年浪費約300億台幣
十年間門診成長率高達44% 檢驗浮濫,醫院眼中的「肥羊」
做一個檢查的收入,等於看5.4個病人 醫師看病,也變成「業績導向」


台灣人看病多、吃藥多、檢查多、開刀多,平均一年看12次病,是美國的3倍,而民眾每年浪費的藥費,足以供應全台小學生3年的營養午餐。根據《天下雜誌》最新報導,「藥品浮濫」及「檢驗浮濫」,已造成「過度醫療」的扭曲現象;而「業績導向的醫師敘薪制度」,是台灣「過度醫療」現象的主因之一。
現象一、藥品浮濫,每年浪費約300億台幣
根據《天下雜誌》的研究整理,台灣人平均一年看12次病,是美國的3倍;約8成民眾上門診會拿藥,而平均一張藥單就有3.2種藥,也高過歐美國家的一到兩種。在民眾拿的藥中,約四分之一未曾服用,預估每年造成的浪費,足以供應全台小學生,3年的營養午餐,金額高達300億台幣。
在藥品浪費的品項中,尤以「腸胃藥」的使用,最為浮濫。從一份研究中顯示,回收藥物裡,民眾最常見的剩藥前5名,分別是消化腸胃道(22.7%)、心血管系統(15.6%)、身心科用藥(13.6%)、止痛消炎與肌肉鬆弛劑(10.7%)、內分泌系統(10.4%)。(表一)
一位公立醫院腸胃科醫師在接受《天下雜誌》採訪時表示,「病人說一個症狀,醫生就開一種藥,就像便利商店一樣,滿足病人所有需求。」這種普遍過度給藥的醫療模式,不僅造成台灣醫療支出的暴增,也讓台灣民眾處於「過度醫療」的風險中。
現象二、檢驗浮濫,醫院眼中的「肥羊病患」
根據另一項《天下雜誌》的研究整理,2010年每家醫院平均每日的門診量,與十年前相較,成長了44%,手術人次更增加了近5成。另外,從1997至2009年間,磁核造影(MRI)進口儀器的數量,成長了將近2倍,使用人次更增長3.7倍。
《天下雜誌》表示,多數醫院最喜歡只需進行簡單檢查或心導管檢驗,就能出院的「肥羊病患」。另一方面,許多病人認為,電腦斷層(CT)或磁核共振(MRI)等檢查,多半有健保給付,因此多做無害。事實上,一張電腦斷層檢查吸收的輻射量,相當於照了3、4百張胸部X光;而MRI則是將電腦斷層的放射線,改為電磁波。《天下雜誌》表示,多數民眾都會擔心,手機電磁波有致癌風險;然而,卻對使用高階儀器的使用,沒有戒心。
以「一時性腦血管循環不全」的病徵為例,目前的標準醫療流程為:先做X光求證,接著做電腦斷層,然後再做血管攝影,進行確認。完成檢查後,神經內科的醫師,會請病人轉掛神經外科,由神經外科的醫生告訴病人,「你不用開刀。」《天下雜誌》指出,醫院將醫療檢驗視為「肥羊病患」、病患迷信「檢驗萬能」,造成台灣民眾處於「過度醫療」的另一種風險。
現象三、醫師看病,也變成「業績導向」
《天下雜誌》研究發現,依據目前的健保規定,每次看診的「診查費」健保給付額,為228元,醫院拆帳4成,實際收入約140元;然而,若醫生執行10分鐘即可完成的「腦血管超音波」,收入等於他看5.4個病人。
從監察院的統計數據,《天下雜誌》也發現,如果以「平均月薪」與「固定薪資」比例來計算的話,部分醫學中心主治醫師的底薪,僅為實際薪資的四分之一,如慈濟醫院(21.3%-25.0%),臺北市立聯合醫院(25.0%);新光紀念醫院(33.3%)及臺北榮民總醫院(33.4% -50.0%)的醫師固定薪資,則超過總薪資的三分之一;國泰綜合醫院(40.0%)、長庚紀念醫院(41.4%)、及馬偕紀念醫院(43.3%)等3間私立醫院薪資結構較平均,「業績」佔比,則約為總薪資的六成。(表二)
某大型醫學中心主治醫師,接受《天下雜誌》訪問表示,「如果是零底薪,我所有的東西都靠業績。你想,我要不要多做一點點醫療?」在醫療商品化的趨勢下,造成醫院的「給薪模式」,也採取「業績導向」。
結論: 避免過度醫療,從自己做起
從醫生、醫院、到制度環境,民眾在求診時,實際上就是在打一場「過度醫療」的攻防戰。《天下雜誌》表示,民眾必須認清,多治療、多檢查、多吃藥,不見得就是好,甚至可能造成傷害。跳脫「醫療多就是好」的迷思,避免過度醫療帶來的浪費及風險,民眾才能更聰明地保護自己。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