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新知: 不明瘀青? 點點紫斑? 大出血? 醫師呼籲積極面對 即早診斷
小心慢性自發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病上身
持續治療 生活品質更美好
以下為求診真實個案
月事如血崩 萬事皆不順 狀況百出險喪命
金小姐,今年34歲,七年前在懷孕期間罹患慢性自發性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簡稱ITP),當時曾以類固醇及免疫球蛋白藥物治療,但效果有限。直到去年十月突然月事大亂、經期變長、血量增加,心想可能是年底工作量多、壓力太大所致而不以為意,只是連日坐立難安、頻跑廁所,情緒緊繃、頻出差錯,又怕家人擔心而隱忍不說,終於因經血不止而緊急送醫。經詳細檢查後發現血小板只有5,180/μl (正常值為150,000 ~ 400,000/μl),紅血球與白血球皆正常,最後證實是血小板嚴重不足所造成的大量經血不止,是慢性自發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簡稱ITP) 典型症狀之一。經給予新一代血小板增生劑(eltrombopag類藥物) 治療後,血小板逐漸回升,月事出血症狀也恢復正常,控制成效良好。面臨這種身心俱疲、有口難言的煎熬心情,不僅讓金小姐工作不保,甚至差點賠上生命。
慢性自發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病(簡稱ITP) 發生率: 女高於男 出血傾向大警訊: 身體瘀青、不明紫斑、經血不止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暨台北榮總內科部輸血醫學科主任邱宗傑表示,根據流行病學調查,慢性自發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病(以下簡稱ITP) 罹病率約萬分之一左右,但女性發生率卻高於男性,許多青春期後發病的患者,都是因為經血不止、貧血求診後才被診斷罹患此病症。因此當女性有類似症狀時,千萬別輕忽或誤認為是單純的婦科疾病,最好接受進一步檢查,雖然有時身體瘀青或紫斑,可能是不小心撞擊所致,但也可能是一種「出血傾向」的警訊,不容忽視
邱宗傑指出,紫斑症是紅血球從微血管滲漏出來造成皮膚或黏膜的出血症狀,紫斑可能很小像針點一樣稱為瘀點,或是較大片稱為瘀斑,因為是紫紅色故稱為紫斑。引起紫斑症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是血小板減少所引起的,由於血小板是血液中負責血液凝集及修補作用的血球,男、女性血小板的正常值都一樣為150,000 ~ 400,000/μl,當血管受傷時,就能及時幫助止血。一旦血小板減少或異常、低於20,000/μl時(請參閱附表一),可能有牙齦出血不止、流鼻血、月經不止、身上有瘀斑、紫斑等皮下出血、胃腸道出血、血尿等,嚴重者甚至會腦出血、肺出血而致生命危險。(請參閱附表二)
由於ITP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又稱為免疫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病。ITP 的病因源於免疫系統將血小板視為外來物質,產生抗體(稱為「自體抗體」)來攻擊血小板,加速血小板破壞的速度,並阻礙血小板的生成,造成血液中血小板含量過低。大部份的病人其臨床症狀為黏膜或皮膚出血,而女性病人則常有月經過多現象。可分急性或慢性,急性常發生於小孩或年輕人,發作期間少於六個月,常可自己恢復正常。慢性則常發生於成人,一般需要透過藥物治療來改善I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