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 台北長流美術館 張大千、溥心畬、黃君璧 渡海三家彩墨精華特展
12月8日至1月30日,由文建會指導,中華愛藝協會、長流美術館主辦,長美藝術股份有限公司承辦,張雨晴策展,隆重推出「渡海三家─張大千、溥心畬、黃君璧彩墨精華特展」,展出水墨畫頂尖藝術大師精彩作品約百餘幅。
三大家在大陸早享盛譽。渡海來台後,對台灣藝術的昇華與貢獻有目共睹,舉世同欽。三家之畫價在國際拍賣市場上屢創高價,本展總市值估計達新台幣廿億元以上。
台灣美術史可概分為三個時期,一是清治時期,即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以前,台灣繪畫以傳統中原水墨文人畫及民間習俗宗教畫為主,即竹菊梅蘭四君子、花鳥、山水以及仙佛、觀音、關公、達摩、道釋人物等等為主;二是日治時期,即1896年馬關條約:台澎金馬割讓給日本統治以後的五十年間,當時台灣開始有西方的素描、水彩及油畫的傳入,當時日本人主張打破傳統臨撫抄襲的惡習,無論水墨、西化均以寫生,建立個人風格為主,對台灣藝術思潮衝擊極大;三是國民政府統治時期,即1945年台灣光復以後,尤其是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後,中原人士大舉來台,其中水墨大師黃君璧、溥心畬,即分別就任臺師大藝術系主任及教授之職,而張大千亦於稍晚從海外回歸寶島,三家皆屬水墨畫頂尖高手,加上官方的重視及支持,台灣藝壇重新灌注深厚的養分,對台灣水墨藝術的發展及影響極為重大。
三家中以溥心畬最為年長,1896年生,遜清王孫,詩書畫三絕,人稱文人畫最後一筆,其次是黃君璧1898年生於廣州。與齊白石、徐悲鴻、傅抱石均任教於中央大學,當時徐悲鴻為系主任,黃君璧將石濤石溪渾厚華滋的筆墨精神發揮到極致之境,故被宋美齡延為教席,並遍遊名山大川,所作雲山瀑布如萬馬奔騰、飛瀑雷鳴,氣勢磅礡,煙雲飄缈,獨步古今。故獲教育部頒「藝壇宗師」匾額。而張大千乃三家中最年幼的一位,1899年生於四川,但因長年旅居海外,在巴西建八德圖,美國環碧庵及可以居,晚年在台北外雙溪構築摩耶精舍,並在世界各地舉行畫展,故國際知名度最高。其傳統筆墨造詣極高,四僧、老蓮、清藤、白楊、仇英、唐伯虎固不在話下,李公麟、馬遠、夏珪、范寬、郭熙亦不遑多讓。中年更遠赴敦煌石窟,面壁三年,遍臨隋唐壁畫,吸取各家之長,難怪徐悲鴻曾文讚嘆「五百年一大千」誠非溢美之詞也。尤其在1960年巴黎開展,與畢卡索切磋談藝後,更創出驚天動地的潑墨潑彩寫意山水、荷花,奠定了他藝術大師的地位和成就。
在這次展覽中,我們一方面可窺見三家的繪畫風格及技巧,如何為傳統水墨畫開創新頁,亦可了解台灣水墨畫變化歷程;為使藏家更清楚此次展覽的筆精采內容,長流美術館精心編印了値得珍藏的經典畫冊,在既有的繪畫基礎上,帶出三家藝術演變過程,以務使台灣水墨豐富而多元的藝術面相,精要地呈現於大眾眼前。
台北長流美術館
台灣台北市仁愛路二段63號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