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px
seach....

藝文: 國立台灣文學館《我在我不在的地方──文學現場踏查記》



由行政院文建會策劃主辦,國立台灣文學館出版發行,《文訊》雜誌社編輯製作的「尋找創作現場編纂出版計畫」,經過半年的努力,完成了這本《我在我不在的地方──文學現場踏查記》,記錄22個這塊土地上作家與文學社群的故事,而這些故事集合了多達20多位青壯代的作家以彩筆耙梳,照見前人在台灣文學辛勤的腳步。

文訊雜誌社拍攝採訪團隊歷經多次在全台的探訪、攝影與整理,翻遍相關歷史卷冊蒐集圖片,再透過插畫家張振松精心繪製文學地圖,最後得以完成這本主題上起日據時期的賴和、鍾理和、楊逵、萊園、鹽分地帶,以迄戰後的耕莘文教院、明星咖啡館、林海音、余光中、黃春明、王文興、吳晟、張曉風、莫那能等,融合古今、今昔對照的作品。

《我在我不在的地方──文學現場踏查記》新書發表會,邀請文建會主任秘書蔡湘、台灣文學館館長李瑞騰,文學現場的主角:作家張曉風、詩人吳晟、創世紀詩社張默等,以及多位青年作家傅月庵、羅任玲、陳栢青、馬翊航、鄭順聰、郭漢辰、余欣蓓等蒞臨暢談這塊文學山水,發表會現場將會分享本書精華短片。

文學現場,是作家作品醞釀、寫作與完成的場所,也可能是一群知識份子或作家聚集、聊天,甚至展開文學乃至社會運動的場所。這些場所可能是山間、海濱、大城、小巷,可能是咖啡店、騎樓下、林邊,也可能是客廳、酒樓、田間、街頭、學校,乃至拘留所、牢房……,我們看到作家在歷史現場中奮力拚搏,低吟高歌。在他們的書寫中,土地被賦予了情感;在他們的名篇裡,歲月著上了色澤;在他們的群聚、宣言和行動之下,文學思潮、文化風潮、乃至社會運動,於焉形成。書寫的意義,在於文本不斷被重寫;文學現場也是,意義在於不時有一批好奇的尋訪者重履舊地,改寫空間,再開新域。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