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WNTP 應瑋漢 cwnkent88@gmail.com】
吳思珊打擊樂獨奏會-『紅』即將於12/10(五) 於台北城市舞台登場,吳思珊將以其擅長之音樂劇場帶給觀眾最現代前衛的擊樂思維。獨奏會以『紅』為主題貫穿全場,每首曲目皆與『紅』環環相扣,主視覺也以鮮豔的紅色與前衛的造型呈現,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音樂劇場再進化 展現打擊樂獨特魅力
繼2009吳思珊打擊樂獨奏會-『新擊樂思潮』入圍第八屆台新藝術獎,充份展現吳思珊細膩感性、變化萬千的演奏風格,2010吳思珊將以『紅』展現更豐富多樣的擊樂表現形式與可能性,帶領觀眾悠遊於聲音與影像交會的綺想世界。
現任朱宗慶打擊樂團團長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專任助理教授的吳思珊表示:「和其他器樂相比,打擊樂具有更多無與倫比的魅力。實驗性的聲響和語彙,各種物件及複合媒材,甚至是身體本身,也能作為打擊樂器,呈現出多層次的情感表達。」預告出今年的獨奏會將結合打擊樂(包括以身體為樂器)、人聲、劇場、影像、科技等各種素材,呈現全方位、獨樹一幟的音樂會型態。
曲目特色 展現紅的六種風貌
主題『紅』的發想最初來自節奏強烈的佛朗明哥,作曲家依照吳思珊之特質思考取材要素,進而發現更多素材都與『紅』產生關聯,使得所有曲目皆呈現出不同層次、含義的紅,色彩鮮明的紅也與不斷創新之打擊樂極為契合。而主題特別以法文的紅色(Rouge)而非英文,則與吳思珊最初接觸音樂劇場的起點在法國有關。
吳思珊曾赴法國馬爾梅森音樂院進修,求學期間,吳思珊首度發掘到音樂劇場的魅力,於是與佳斯棟.席勒維斯特教授學習音樂劇場,取得第一獎演奏家文憑,並二次獲得「卓越評賞獎演奏文憑」以及「精湛技藝獎」;回臺灣後,吳思珊對音樂劇場依然樂此不疲,不僅實現其於法國、臺灣兩地舉辦個人獨奏會的夢想,亦於2008年獲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藝術博士學位。
四首新作 世界首演 為獨奏會量身打造
今年,吳思珊特別集結了洪千惠、王思雅、張瓊櫻等作曲家為這次獨奏會打造全新創作,反映演奏家與作曲家互動後激發的共鳴。其中,朱宗慶打擊樂團駐團作曲家洪千惠為她量身訂作具西班牙特色舞蹈佛朗明哥元素的《紅》,融合了吳思珊樂觀的個性與「南歐的熱情」、「鬥牛士的精神」、「努力不懈的奮戰」等多種意象,並請到世紀舞匯首席舞者許友俞擔任舞蹈協演。
作曲家王思雅則熱情獻上兩首新作:《隱喻》與《幻位》。《隱喻》來自心理學的專有名詞「隱喻」(Metaphor),為呈現這種無意識的動力趨向及非具象的心理情感表達,觀眾將可看到吳思珊在舞台上與虛擬的自我對話,並透過由法國數位藝術家西里爾‧布里索設計之影像與音樂即時互動程式,一人掌控空間的定位與位移,營造出跨越時空的抽象思維,體現科技與藝術的結合。
相對於《隱喻》呈現打擊獨奏與影像即時變形,《幻位》將以打擊獨奏與3D 影音互動,負責3D影像合成與音樂表演互動程式設計的謝承緯將為吳思珊設計模擬的3D舞台,藉由空間的翻轉變化,讓觀眾悠遊於夢幻虛實之境。
張瓊櫻的新作《越人歌》,取材自中國春秋時代的古老歌謠《越人歌》,為了呈現歌謠中的意境與故事裡的時空背景,吳思珊以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南管音樂作為素材,同時運用許多物件營造出極近真實的水聲與自然聲響,作品中也運用席慕蓉之詩文作品《在黑暗的河流上─讀越人歌之后》與【聖經】《雅歌》等元素讓演出層次更加豐富。
現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研究所理論與作曲博士班之博士候選人之張瓊櫻,為國內頗具潛力之新銳作曲家,其創作作品廣及管絃樂、室內樂、音樂劇、擊樂等領域,並曾為朱宗慶打擊樂團編寫《射日》、《布蘭詩歌》…等作品,充滿靈性與爆發力,頗受各界好評。
用音樂勾勒傳說中的浴火鳳凰
用肢體、人聲入樂 闡釋女性內心能量
除了四首作曲家新作之外,吳思珊還將詮釋作曲家方斯瓦˙瑪許的《鳳凰》,其旋律是由潘達爾古詩歌格律而得到的靈感,整首作品由鐵琴寧靜的序奏展開,有強烈的北印度音樂風格,第二個段落加入了鼓類,兩類樂器時而模仿、互補,時而獨立、對比,有精彩的對話,傳神勾勒出傳說中鳳凰浴火重生之姿態。
而德國作曲家芬柯‧克爾博格的《肢體?》,以表情、人聲和肢體來作為樂器,吳思珊需要照著作品指示來拍打自己,演奏的過程中,意識或許會離開身體,有時身心也會合一,極富哲學意涵。詮釋過程中,吳思珊從一開始的害羞,到完全的展開來,表達出對樂曲與肢體的自信。
努力 為音樂劇場挹注更多力量
談到未來對自己的期許,吳思珊表示:「能讓樂迷喜歡音樂,就是最開心的事了!並能讓人理解、懂得聆聽,進而有感受,是我所期盼的。」因此吳思珊給自己的挑戰與任務就是持續用擊樂與時代互動,尋找擊樂與當代藝術的聯結,並不斷突破自己的界限,集結更多樣化的藝術媒材強化表演的張力,讓音樂劇場型態能夠被更多觀眾接受進而喜愛,呈現出打擊樂領域的另一種美學風貌。
※本演出非兒童節目,110公分以下兒童請勿入場